徐渭年谱 下(盛鸿郎) |
|
发布时间:2008年3月17日 发布者:南池钓徒
信息来源:盛鸿郎
|
五十五岁。得兆信云,准释。秋,往游天目,寓杭,为何老作《春祠碑》。遂走南京,纵观诸名胜。《畸谱》
《乙亥元日雪,酌梅花馆三首(有扁二,曰柿叶堂,曰葡萄深处,并梅花馆,各赋一首)》P.195 言头已“白发”,并有“待予新买屋”之想。
《万历二年闰十二月之九日,都昌柳公卒于官,明年正月八日,其仲子濲自都昌。“……越五日,仲子抱公之履,来索志与铭”。《都昌柳公墓志铭》P.1037 后,又有《送柳子宁亲都昌(小愚)》P.195(注:柳公,名文,字彬仲,号愚谷,另有《柳愚谷先生像赞(代)》P.989 故其子有“小愚”之号)自都昌归,濲拜渭为师,作《柳兄九迫以师礼(元濲)。》P.745 《柳生小像》P.588 “元穀躯干特短小,躯则短小,文甚藻。”后,《送柳九濲与董伯大北行》P.750
正月十五日,山阴县学稽古阁落成。阁系徐贞明始建于二年十一月,代张元忭作《稽古阁记》P.1004 另有山阴县学《养贤堂记(代,不用)》P.1005 以侯“名某,以辛未(隆庆五年)进士知县事”,知其人亦为徐贞明。
山阴知县徐贞明召入为工科给事中,作《送徐山阴公》P.795 “捧檄将行夏正中,壶浆西出路重重”;并按《明史》卷二二三,《徐贞明传》,其离绍时间亦为三年正月中旬,故系于此。 《送徐山阴赴召序》P.549 言明渭出狱与景贤祠之建均与贞明有关:“始渭之触罟而再从讯也,非公疑于始而得之真,则必不能信于终而为之力也,必使之活而后已。长沙之将祠而间于可否也,非公疑于官而俟之久,则必不能信于学而为之力也,必使之牺牲粢盛,于以永之于无穷。” 《徐侯去思碑阴》P.1054
三月初一,作《萧氏家集序》。“静庵(注:萧鸣凤之号)先生殁若干年,而其孙某出先生之文若其翁女行君之文,令予校而选之以梓。予既校而选之矣,复令予序之。”“先生配,余姑氏女也,于先生为姐氏夫,于女行君为甥”,“而稿多不可把束,然以火悉毁失,而序复严之,故梓者仅若此。”《萧氏家集序》P.564 去柳溪,上《走马冈》、《游大尖》P.99 五年十一月,张元忭亦为《家集》作《序》。
“万历甲戌,新自松阳移令是邑,念之。检礼牍得前令杨公某所图,已有绪可举,遂以请于太史张公某,阅六月而书成,又四月而竣刻,是为万历乙亥之三月”。代作(会稽县)《志序二首》P.939(注:一代今令杨维新,一代前令杨节,太史张公即张元忭)
四月廿四日,马白峰先生七十寿,作《寿马先生七十(白峰)》,P.271 (注:嘉靖四十四年六十寿,见前)
是岁,作《贺郁太君序》P.957(注:太君年八十,郁言母也) 《赠族兄序》P.951(注:时族兄七十,据“二十年中,诸君子之迹熄而泽微,抱经者或不得仕”,明年,徐桓中举,故暂系于此年。)
作《赠沈母序》P.569 沈太君俞氏,二十五而寡,今六十六,始得督抚朱拭(字世寅,常熟人)、按察使朱炳如(桂阳人)二公檄有司旌其门。“伯子与余友也,且曩也有德于予”。以“昨订县志”,系此。
是岁,潘又山六十,作《潘承天六十(又山)》P.369 “五十年前共一窗,猪龙头角未分张。吾今老作锄园客,看尔黄堂佐帝乡。”潘,判承天府。
“万历三年中秋前一日,会饮于门人王海木之太和堂。内潘绍越少年长须,且斑,因感而作”《责须文》P.1142
《十四日饮张子荩太史宅,留别(久系初出,明日游天目诸山)》P.805
《中秋发舟越溪,将游天目,同韩达夫门人吴系、马策联句》P.830据“出郭月正上”句,离绍应在十四日夜,张元忭宴后。
《八月十五日映江楼观潮次黄户部》P.119(注:映江楼在杭州候潮门外。)
《八月十六夜泛舟西湖》P.427
《中秋后四日,游览摩诃、法藏诸刹,遇雨,书某上人房》P.865 另有《中秋后四日,游览摩诃、法藏诸刹,遇雨,书弦上人房》P.417 次日《乘霁,自福田遍历善应、翠微、洪光、大悲诸招提。翠有石洞,西夏僧兀坐其中,自言至此可六万里。斋罢,拟游西湖,辄止》P.358
“今来访天目,过富春,为陆邵武君所延,醉而宿其庐,出其谱,乃知君两公(注:陆贾、陆秀夫)裔也。”作《陆氏谱序》P.538
溯分水江上,游天目山,有《西天目(高峰断崖,两师骸已火,独中峰锢于两瓮,山上松杉特繁,崖壁如削。)》P.240 《天目狮子岩》P.93 《登东天目宿宝珠上人房却赠上人(烂芋为供,食已,登最高峰,俯视钱塘如带。)》P.240 《宝珠斋饭罢,箸响碗寂,作为一偈,时宿东天目》P.428 《至东天目之第四亭观瀑布》P.854 《天目山三首(一瓦观音,二、三古杉,大者至八抱。)》P.353 《寿吴溧水(湖州人)》P.801
天目返,寓杭何洪长春祠,作《拟寿长春祠何老》P.199 (注:时何老“流年始七旬”。)《八仙台次韵(本名长春祠,在西湖南山深处)》P.238 《再咏八仙台》P.302 《宿长春祠,夜半朱君扣榻,呼起视月,山缺处露钱塘仅一勺,而夜气滃之》P.240、P.275及《长春祠记》。P.605
冯陪游天目,昨又游西湖,作《赋得片月秋帆送冯叔系北行》P.720
遂走南京。“二百年来一老生,白头落魄到西京,疲驴狭路愁官长,破帽青衫拜孝陵”,作《恭谒孝陵正韵》P.241 《霞江篇》P.152 于燕子矶。《燕子矶观音阁》P.95《答赠盛君(注:盛交甫),时饮朝天宫道院》P.241、《谢公墩》P.366、《清凉寺云是梁武台城》、《宿栖霞(般若庵有台,尽是石刻)》均见P.270 另有《夜宿栖霞》P.288 《雨花台》、《灵谷寺》均见P.94 《登报恩寺塔最上一层(寺已火)P.766 (寺在南京中华门外。)《牛首斋罢,便往祖堂献花岩,迫哺矣》P.764(牛首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斋罢,遂“带黑鞭驴到祖堂”。《祖堂夜归》P.765 牛首、祖堂“两地禅林一日穷”。《凤凰台(台今为魏国所圃)》P.777(注:凤凰台在今南京市南。)以“梅花垜垜隔高垣”系此。《九月十六游南内,值大风雨,归而雪满西岫矣(石桥鱼龙百族巧甚,云是西洋物,乃三宝太监取归者)》P.249(注:此诗应作于次年年初,因标明九月十六日事,故系于此);《除夜之作,兼答盛交甫、璩仲玉赠篇(亥年也,时客南京)》P.728
《金坛邓老儒获白雁于庄陂(金坛有长荡湖)》P.300 以“长湖秋老芦稀后”系此。
国子生陆君,嗜琴,自呼“友琴生”,“余客金陵”其来访,作《友琴生》P.675
在南京市门遇松江璩仲玉,“久之,甚相得。将别,为予陈天马迹,如右所书者,使为记。”《天马山房记》P.996
《河豚(味大约如鲐。越渔取鲇多于雪候从水柳窍中得之。金陵煮豚灶必露多旁于檐际。○白名西施乳,却佳)》P.191
《赠葛太君序》P.950(注:葛太君潘氏,葛木妻。木,正德十二年进士,与汪应轸、何鳌、季本同科。终官山西参政。其次子焜(韬仲)、鄂州判,其孙晓(景文)与渭相善。“今直太君生九十矣,意谓且决往,而又流转客金陵。”又作《上虞母夫人诗》及《白云遥祝为韬仲赋(时仲以贡入京,五月某日,值其母生辰,祝于舟中)》P.763
作《王先生去思碑(代)》P.1010 “先生名一化,字汝诚,扬之泰兴人。”“隆庆丁卯(元年)应岁贡科,授嘉禾训导。四年,擢新昌教谕。”“满几年”“会应天缺教授”,“先生遂舍新昌赴应天”。新昌人“走留都(指南京),属余以书。”故系此。按文意,为代新昌在南京任职者作。
“我客金陵访画梅,画梅莫妙盛行之,刘君放逸不可羁,一刘一盛无雄雌。”《刘雪湖梅花大幅》P.165(注:此诗应作于此年以后。盛行之,名安,号雪莲,江宁人,以画梅驰名。刘雪湖,名士儒[或作世儒],字继相,号雪湖,浙江山阴人,工画雪梅。著有《梅谱》。)
万历四年(丙子,1576)
五十六岁。孟夏,赴宣抚吴幕招,是年为丙子。《畸谱》
《元旦买得玉鱼自佩》P.730
《谷日(注:正月八日)大雪,口号二首(客南京)》P.146 次日《雪中骑驴访某道人于观,追忆曩日栖霞之约》P.147 《十六夜踏灯,与璩仲玉、王新甫饮于大中桥之西楼》P.132 《廿八日雪(时绵被被盗)》P.143
不日,自南京返绍兴。《九月十六游南内,值大风雨,归而雪满西岫矣》P.249
祝延年,万历元年贡生,“会父丧而止,越三年始入”,作《送祝子孝序》P.925(注:渭与祝“居同里且戚也”。时应在正月。)
是岁,安庆刘尚志出任山阴知县。《山阴景孟刘侯乘舆过访,闭门不见,乃题诗素执致谢》P.873 诗中言:“不是疏狂甘慢客,恐因车马乱苍苔。(侯观诗悦甚,即便服徒步往。)”遂成知交。参见万历十七年。
会稽知县杨维新离任,作《杨会稽公去思》P.749
《寿司空潘君六十(水廉)》P.260(注:新昌潘晟(1517-1589),字思明,号水濂,嘉靖二十年榜眼,隆庆四年十一月任礼部尚书,六年三月辞职归,时家居在新。)
《哀词三首》P.87:《朱按察公簠(拙斋)》、《钱刑部公楩(八山)》、《骆怀远公验(全野)》。(注:朱簠[1489-1576],字守贵,号拙斋,正德十一年举人,嘉靖五年,与兄篪同科进士,曾知江西峡江、丰城,终官按察使司副史。诗中言:“忆昨耽海潮,三度宿公厦,为余陈蛟龙,岁至无虚夏。又述蛾眉游,谈雄而兴雅。及予在圜中,亲人相慰籍,佐觞备海物,烹鸡荐鲥鮓。及予脱梏归,县官向予话,尔非朱按公,不得相僭假。顾公见我时,不泄反如哑。”钱楩,“越中十子”之一,嘉靖四年解元,五年进士,知福建晋江,累官至刑部主事。骆怀远,诸暨枫桥人,见万历二年五泄之游。)
上虞葛韬仲母卒,终年九十一岁。作《葛安人墓志铭》P.1029 韬仲始得辞鄂州通判归。
四月,应吴兑之邀赴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北上。(注:吴兑[1525-1596],字君泽,号环洲,山阴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兵部主事;隆庆五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万历二年加右副都御史,五年迁兵部侍郎,擢右都御史,佐兵部事。终官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明史》卷二二二有传。)
《镇江》P.184 以“笋蔌辞乡饭,樱桃过镇江”,系此。
搭商者船过长江至广陵,《赋得贾客船随返照来二首》P.301 以“干衣骑马广陵城”系此。
“不见将军十五年,相逢今在淮河壖,酒酣却说河防苦”,“瓶中雾温芍药花”,作《某将军》P.151 《俞将军所晤杨盐城》P.729
《每过兖,辄拟谒阙里,辄阻,追赋一首》P.294 《追赋三首》P.825 《谒孟庙二首》P.295 以“乡笋饭余将野荐”(见《镇江》)系此。“明朝转入千山去。”孟庙在今山东邹城南,千山,即千佛山,在今济南市南郊。故此行为北上之时。另有一首《谒孟庙》P.773
途经京,暂寓,尚作《笋竹》P.1305 诗言:“客里盐齑无一寸,家乡笋把束成柴。尽取破塘(今称坡塘)聊遣兴,翻引长涎湿到鞋。”并称:“积斋丈出卷索书,予书其半而竹其半,缘日来初习乏纸,借人笺素打稿故也”;“余学竹于春,不逾月而至京,此抹扫乃京邸笔也”。渭之画竹始于此年。
访盛时选,作《盛泰文苑西草堂得声字》P.776 以“太仆街前万马鸣,野人门巷寂无声”,时盛任职太仆寺。
五月,“土默特联营河东,李成梁掩其巢,得利而还。”《明通鉴》
途京时,遇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作《赠辽东李长君都司》P.243 从“公子相过日正西,自言昨日破胡归”,“禅关夏色炎如此”可知,李“昨日”始至京,渭时寓寺中。《写竹赠李长公歌(仰城)》P.134 “山人写竹略形似,只取叶底潇潇意,譬如影里看丛梢,那得分明成个字?”言其当时画竹的情况。“山人听罢公子言,一虱攻腰手漫扪,欲答一言无可答,只写寒梢卷赠君。”后又作《李伯子画册序》P.539 《序》言:“李长君尝畜画两本”,“而君自辽入京师,所交游益广,每幅必属一时能名诗者书之,而予亦滥其中,至是复以序属余。”并提出:“然鱼鸟鹅鹳具载阵法中”,“凡兹四者,盖即绘家所称羽毛山水事也,审如是,宁止于不病君,且深有助于君矣。”(注:李成梁、李如松父子,《明史》卷二三八有传。李成梁[1526-1615],朝鲜人,自高祖内附,遂家铁岭。因战功累升,三年冬以平虏堡一战,加太子太保,五年封宁远伯,十年诏赐甲第京师,“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二百年来未有也。”万历四十三年,年九十卒。李如松[1550-1598],成梁长子,时二十七岁,“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
《小集滴水崖朝阳观(上谷)》P.244 《送毛德甫奉使还蓟(德甫幕赞归蓟,上谷时作也。黄台吉之妻曰大韩比姬者,东虏抄蛮之女兄也,台吉远之,来依抄蛮。一日寇蓟,杀两将军及数十人去。当事者令宣镇责之,缚十七人来,斩于都市。而毛君自蓟镇往来其间,相报引,故赠诗如此。)》P.244 《再送德甫(虏誓必歃血匍匐出刀下。黄龙非上谷地,但取岳公言饮耳)》P.245(注:上谷,旧河北怀来地,今在官厅水库库区内,被淹没。)
《宣府槐龙篇(有序)》P.305 《与茅山人溱集龙槐下得君字》P.306
《上谷边词》P.419 以“凤吹干草没沙泥”系此。
《上谷仲秋十三夕,袁户部、雷麻两总戎、许口北诸公邀集朝天观》P.729 《赋得风入四蹄轻四首(雷总戎尝骑千里马,风掣其衣,仅存襟背,又云赵总戎亦然,故三章云)》P.197 《赠雷总兵序》P.930 《十五夕酌于幕中,不赴雷总公之专邀》P.185
《十六日霁,与张长治伯仲集城隅,次长治韵》P.242(注:为八月十三至十六事。张长治伯仲即渭幼时同学张子锡、张子文。)《张子锡往访其弟长治》P.202(注:此诗应作于八月前,时张子文已来。)
《观宣府车战,用炮以制虏,夜归小饮寺中,老僧直用芦笙吹海青搏鹅曲》P.243 《许口北遗以绫帛绵三物,题曰袍具,作诗谢之(寓之西邻为朝玄观多栖方士。诸边竟用蔚州之炭)》P.243 另有《与许口北》P.480 《画笋遗许口北(口北尝许啖我以笋,戏之)》P.390 《画笋竹贺许口北得子》P.393 《次许口北招集之作》P.737 另有《答许口北兵宪》P.1013 《答许口北》P.1014 《简许口北》P.1016 《答许口北》P.1017 《写竹答许口北年礼》P.333 与王口北有《与王口北兵宪》P.1014 《答王口北》P.1017(注:许希孟、王象乾,皆宣化府口北道守将。)
《答李独石》P.1016 《与陈戚畹》P.1014
《答吴宣镇》P.1013 《与宣府》P.1014
《答王新建(瑞楼)》P.1013 “旅次朔漠,遂复迫冬,无一毫之益于主人,徒费其馆谷而已。”“刻尊翁(注:王阳明)老先生集,语未了而辄许,当是此公夙心,生亦何所预也?”是否请吴兑出资为其父出书事,但后未见此刻本。
《宣府教场歌》P.360
《胡市》P.361 《胡市归(胡馆不一刻,膻触数日)》P.210
《杨兵部生祠画像诗》P.206(注:杨兵部,即杨博[?-1574]字惟约,蒲州人。嘉靖八年进士。曾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宣大山西军务,嘉靖四十五年十月任吏部尚书,隆庆三年十一月致仕。五年三月起,十一月任兵部尚书,次年十一月改吏部,万历元年九月致仕,翌年冬卒。《明史》卷二一四有传。)
《野豕(宣镇将觞一御史,令营参故虏马孔英猎得之。……)》P.732
侄徐桓得中是科举人。《浙江通志》卷一三九
《登北山,小憩龙王堂,遂上镇虏台,风至飒然,因感麻总兵校猎之约(北山寺在一座石中耳)》、《寓宣府,九日同杨惠两乡人集北山寺,而昨夕风烈甚,雨即成雪,壤不膏,故山悉赭,结句别有所为》P.767 (注:应为重阳节及前一日事。)《九月望日再集镇虏台(至秋往往夕烧山原)》:“重阳曾上北山隈,此夕重登镇虏台。”P.265
《赋得清秋落叶》P.237 以“大漠霜凄随角散,孤城月白伴砧飞”,系此。
《宣府客寺冬十六夕坐月》P.300 “上谷正苦酒价高,辽东又断贩来貂,冰花遇水连朝结,榆叶悉霜一夜凋。”《十七夕(宣城中绕沟皆流水,至是冰咽矣。)》P.300
《寿吴宣府(环洲)》P.246(注:按“报与江南春信道,题诗寄处陇梅开”句,吴兑生日应在冬日,此年五十二岁。)
《某君索诗往寿其兄镇公(镇亦为予解纷)》P.301 以“秋榆北地关心急,春草南来入梦通”,应为吴兑弟往兄寿。
作榜联《宣府军门大门》P.1165 《宣府堂上》P.1166
王守仁私淑弟子钱德洪门人“暨之玉仲(疑为仲玉之误)郦君,始见予于蓟门邸中,则以理、卫道诸篇是也;既而见也,则以诗,此稿也”,作《草玄堂稿序》P.906 《书草玄堂稿后》P.579(注:钱德洪,余姚人,嘉靖元年举人,十一年进士,终官刑部郎中。郦仲玉,诸暨人,曾任绩溪主簿,参见明年。)
山阴冯景隆是岁八月中举,时其父“累拜山西之参政,方奉玺书监大同”,消息传来,“于是两镇之僚将属言以贺公,为户曹若袁,按察若王与许,三公者,并各以其履与公旧,遂相率以言属予”。代吴兑作《贺青州冯按察序(琢庵公父)》P.923(注:据文,冯按察系隆庆二年“以诗荐对于廷,称旨”。)
作《沈将军诗(沈以鼓吹起行间[左桥])》P.161 以“分道密云汝往当”句系此。
“独今稽侯守是州”,“甫一考,遂进秩府贰,及再考,俸四品,今且三矣”。“沈生某者,为今赠光禄少卿讳炼者之从子也。少卿于予为旧故,而沈生今在保安为州诸生,数为予道侯事。”作《赠保安稽侯考满序》P.560 《双义祠(郦秀才,沈之门生也,沈僇,郦守其尸》P.286 诗中有:“严丞相托杨都护,郦秀才收沈锦衣。”因绍兴无此祠,故系此。
在保安城外观猎,作《观猎篇》P.136
“我少师相公赵太夫人,当万历丙子某月日为七十有一之生辰,某既受造于相公,无以为太夫人寿,乃绘王母以进,而谨书其意”。作《代边帅寿张相公母夫人序》P.558(注:张居正,隆庆六年正月,加少师,万历四年十月进左柱国太傅。此序之作应在此之前。“边帅”为“某诚职上谷”之吴兑。)
《别宋纪室斗山(名朝阳)》P.834 “一自燕京别,重逢是五霜。今朝又分手,千里塞烟长。”
《寄京中友人》P.713 “寒风夜中起,游子朝作客。河流一尺冰,屋瓦三寸雪。人言今岁冷,连岁屡觉热。何事古江南,翻为今塞北?君把辔与鞦,触手冷于铁。此时山中人,复絮败毛褐。欲寄寄莫由,此意共谁说。”似对当时待遇与生活不满,形成离上谷之念。另有《送友人(张鸥沙)》P.106 仅少“人言”起后四句。
岁末,作《与吴宣府(环洲)》P.480 “左右履寒涉远,得无劳乎?拟候辄止”,“惟延候春融,以见不拂盛意耳。故决意不再入”,“岁暮新春当礼际时,已拟徒避数日,此外惟有拥炉拨火,与缁黄闲话沙场旧事耳。惟蔚州炭多赐几块,是实惠也。”
万历五年(丁丑,1577)
五十七岁。春,归自宣府,寓北京。病,仲秋始归越。枚劫客囊,至召外寇。《畸谱》
正月十八日,陶承学六十大寿,代其兄本学(泗源)作《赠陶刑部侍郎公序》P.556(注:陶承学,字子述,号泗桥,会稽陶堰人。嘉靖二十二年举人,二十六年登李春芳榜二甲,与张居正同科。本学为著名中医,著述颇丰。)
《万历丁丑春正月灯夕后八日,祓赵川堡汤泉》P.737(注:赵川堡在宣化东。)《灯后祓赤城之泉(汤泉源数步外有井,而四山冰雪尚未消,独汤处沸如昔。)》P.244(注:据“灯火才看上谷奇,汤泉又见赤城稀”句,正月十五日尚在上谷。)
“二月看汤泉”,《王口北见遗貂帽,因往二首》P.186
《云州舍身台》P.376(注:云州在今河北赤城县北云川。)
《送张君之三屯》P.357 以“薏仁酒浓汤泉春,盘山之景更绝伦”系此。(注:三屯,在今河北遵化东三屯营。盘山在今天津蓟县西北,顶高程858米,有“京东第一山”之美誉。)
《宿坌道,登城北高台,值雪》P.776 《自岔道走居庸,雪连峰百仞,横障百折,银光晃晃,故来扑人。中一道亦银铺也,坐小兜,冒以红毡,疲骡数头,匣剑笈书相后先,冰气栗冽,肌粟垒垒,如南夏痱痤。苦吟冻肩倍耸,惫甚矣,却嬴得在荆关图画中浮生半日》P.255 诗云:“昨夜飞花苦不多,朝来起视白峨峨”,“中间一道明如线,四角红毡拥数骡。” (注:返京线路:岔道城——八达岭——青龙桥——居庸关——南口——沙河——北京。)
作《上谷歌九首》P.359 记过居庸关经历,忆及上谷诸旧事。
《入关见杨柳》P.872 “关门杨柳绿秧秧,关外杨枝白如霜。”(注:是岁二月一日为公历2月18日。节气在雨水与惊蛰间)
至京,作《答谢上谷诸公》P.185 诗云:“别来知几日,柳色满红墙。”
二月八日,商廷试“周八十辰”,代其从甥作《寿太仆商公八十序》P.969(注:商,会稽人,嘉靖二十年进士,终官甘肃行太仆寺卿。)《与马策之》P.483 “厨书幸为好收藏,归而尚健,当与吾子读之也。”此“厨书”疑为《玉娇李(丽)》。亦作于此时,托商公长子为正带去(商为正,隆庆四年举人,五年进士,时“奉命按闽,便道归省。”)
三月三日,《驾归自阅,群望于衢,恭赋(三月三日)》P.245
三月,有《五色鹦鹉黄鹦鹉并是圣母所驯,各赋二首》P.268 “黄鹦鹉”指萧鸣凤女婿应可;“五色鹦鹉”指萧外孙,应可子;“圣母”指萧夫人张氏。是岁,疑应可子入为贡士(有“锦鹦今日贡宸居”句)。(注:“白燕往时呈输苑”,时在万历二年,故系于此。)
三月十八日,“赐沈懋学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明通鉴》
作《沈刑科君出使湖藩还阙(会峰)》P.181 《京邸赠沈刑部(叔成自安乡召入,善画梅,在署竟日伸纸。洞庭逼浸安乡)》P.186《沈刑部善梅花,却付纸三丈,索我杂画(沈小霞)》P.131,据“长安街上尘如雾,葛布眼眼风难度”句,当春日风沙景象。《送沈叔子南都迎母》P.199 (注:据“别兄当北邸,接母到南都”,系于此。会峰、叔成、小霞、叔子,皆沈襄也。安乡,今属湖南,在洞庭湖北。)《拟寄岳阳楼(余小斋扁曰芙蓉馆)》P.288 应作于此前,拟寄沈小霞(当其在安乡时)。
作《与朱翰林》P.1022 “日者于某人书见公及某之言,似以某有意自外于门墙,而高自矜匿,不令人望其颜色。某不惟不能辨,且不敢。”似朱赓对渭有看法。以“入上谷得樵歌十首”系此。
四月,“兵部尚书谭纶卒”。“改刑部尚书王崇古于兵部,以戎政尚书刘应节代之”。《明通鉴》由之,引起一系列人事变动,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方逢时升戎政,总督由吴兑代之。渭作《吴宣府新膺总督(环洲)》P.265 诗云:“市场春后皆青草”,亦可证在四月;“最怜投辖相知客,不得随车负此情”,表明其之歉意。又作《赠方公序》P.540(注:方逢时,是岁十月,“戎政回部”,任兵部尚书,至九年四月致仕。吴兑十年十一月任兵部尚书。见《明史•七卿年表》)
是岁,吴兑迁兵部侍郎,擢右都御史。作《寄吴宣镇》P.711 故有“昨闻敕尚方”句。《画竹与吴镇二首》P.390
《寄李腾骧君》P.71 李为宣府参将,以“别来今几月,寄此表予心。”系此。
《顾富川公七十,其长公御史索写椿(富川县属广西乐平府。顾,湖人。)》P.133(注:遍查《浙江通志》,正德、嘉靖间,进士或举人均无湖人顾者。万历元年浙江乡试经魁、万历二年进士,湖有顾尔行者,确为御史。故暂系此。)
《祭朱刑部(南阳)(代)》P.1053 据“甲戌役于礼闱,自是始得与君知。”可见被代者系朱应(赓兄)同科(万历二年)进士,因此才得相识。疑为湖人顾尔行,暂系此。
《送余新乡(可斋)》P.245 据诗中“杨柳风多五月凉,卧病禅关不相送”,时在五月,病在寺中。(注:余新乡。参见万历八年。)
五月十五日,《重修乾清宫成,迎慈圣再御(辅臣用此题选翰庶,时予客京师,漫赋)》P.268
五月,尚有《都门五月写竹,送某君之官新昌(江西)》P.389 《燕京歌(人云斗牛眼甚恶,最吓人)》P.355 《燕京五月歌四首》P.356
六月,“帝京初伏候,出象浴城湍”,作《观象浴(昨一象忽狂而奔,折庙门之栏,又〈辍耕录〉,持荷筒吸酒,名象鼻饮)》P.308(注:《帝京景物略》载:时在六月初六,其题为《宣武门河看洗象》;亦载:麻城梅国桢《同徐文长诸子灵济宫夜坐》。分别见于《春场》、《灵济宫》。)。又作《六月七日之夕,与梅君客生(衡湘)及诸乡里趁凉于长安街,醉而称韵,得片字》P.132 中有“楚人惯自唱《阳春》,一曲未终人已散”句,《阳春》指《金瓶梅》;“人已散”系指书稿转移事相关人,死的死了,离的离了,各自东西。
《宴游西郊诗(有序,借饮寺人之园)》P.314 诗云:“飞蝇怯冰”,亦在夏日。与陈戚畹同宴游,见《赠戚畹锦衣陈君序》P.908(注:陈之师杨君,为渭之友。)另有《竹楼篇为陈戚畹》P.729
遇绍兴旧友杨子完,作《与杨子完夜话京邸》P.757 《题画竹赠子完得嗣》P.852
《宝剑篇送陆山人(山人,曩诸生也,近为道士,住栖霞。偶客燕,出宝剑观于御河桥。)》P.148 以“御河桥畔南流水,旱深色作葡萄紫”系此。
《五粒灵丹行送聂君归滁(服丹须牛羊乳)》P.133 暂系此。次日,作《长至次朝》P.285 以“一丸自弄玄黄剧”系此。
秋,将归,《沈叔子解番刀为赠二首(继霞)》P.149 “买驴南归只两旬,只愁马上遇黄巾,叔子见我无所仗,解刀赠我行色壮。”
宣府军医刘君南归,作《送刘君二首》P.99 “而我亦同之,临岐泪如雨。”应在南归途中分手。在宣府曾作《赠刘君序》P.541
《晓发句容》P.197“三尺短缑烂,一程长耳赊”,“只尺丹阳近”,为东归时,已“至召外寇”,以至要赊驴代步。
《送娄某丞丹阳(乃祖御史)》P.292(注:娄芳,会稽人,天顺四年进士,终官御史。娄某应为其孙辈,但山、会两县志贡生、举人、进士均未见。)以“应怜道路疲迎送,莫买鲟鳇糜俸钱”,并上首诗,系此。
闰八月十五日,在苏州。《泊阊门值闰月中秋(每中秋吴人赛唱虎丘下)》P.222 《虎丘(杜甫〈蕃剑〉诗:“虎气必腾上”。人言阖闾之葬,致白虎,乃是剑精,理或然也。又吴人至中秋之夕,竞曲于此。虎丘之茗,佳者斤率金二两许。四句谓西子也)》P.765 《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石门)》P.289 《阊门送别》P.351
《吴门逢孔将军于塾》P.205(注:曾有《长洲孔君,以儒生取官为卫使横金,侍军幕而志不得信,小东夷欲立名西北,予歌短篇广之》P.175 以“终岁只在野,因予一入城,相悲十年事,泪落洒杯平。”后诗应作于隆庆元年。
作《奉徐公书》P.481 “曩儿枚归自塞垣,伏承推恩,兼赐教示。捧诵之后,怀在袖中,出入既频,纸毛字褪,而后归于箧笥。迨于北上,谓得更沾熏沐,庶几桑榆,而台下遂远承明,失所依庇。”“某衰老荒塞”,“时既太平”,“故低头沙漠,顾复蹋翅而归,行道不省,饥鹰便谓得兔,悉虚声耳,猎者自知也。”(注:徐公,即徐阶,于隆庆元年七月十九日致仕后,居华亭老家。此书明确回忆徐阶救渭于狱事。并言及南归途中遇劫事。此书作于访徐前。)
作《客强予画十六种花,因忆徐陵杂曲中“二八年时不忧度”之句,作一歌,因为十六花姨歌舞缠头,亦便戏效陵体,用陵韵》P.150署名金垒山人。见《绍兴文物志》另《予作花十二种多风势,中有榴花,题其卷首曰石醋醋骂座》P.150 暂系此。
九月二十六日,张居正丧父的丧报传到,丁忧夺情,时渭返绍经华亭,代徐阶作《贺张相公启》P.451(注:据“阶既崇于师傅”,“望台阶而百拜”等语。)作《九马圉人图二圉醉濒坠(王元美为太仆卿时刻〈穆王八骏图〉形如蝘蜓)》P.155 “太仓老王太仆卿,刻石嵌在卿之庭”,太仓老王太仆卿,即王世贞,字元美,其任此职约在隆庆末至万历初。隆庆初,徐阶为世贞父平反复官有恩,故有此赠。“卿”指徐阶。《盛懋画千岩竞秀卷》P.155(注:盛懋,元代浙江名画家。“王郎却是我贫交,何掷我三百青蚨为酒费”,此“王郎”,与上述“太仓老王太仆卿”相对应,疑为世贞子士骐。后,其乡试第一,十七年进士。)
归越,代张元忭撰《邑侯徐公生祠记》P.1102 (注:徐贞明,参见万历二年,时被谪潞河,即今京郊潮白河。见《明史•徐贞明传》。)又作《挽徐高州大夫(山阴公之尊公也)》P.790(注:贞明父九思,贵溪人,初知句容,终官高州知府。《明史•循吏传》有载。仅记其卒,时年八十五,且“来视长公方几日”句,说明万历初曾来过绍兴。以“出塞还家得信迟”,“隔年惭愧补哀词”,则九思应亡于万历四年,[1492-1576],可补《明史》不足。)而徐贞明,《明史》仅记亡于万历十八年(1590),按万历二年元旦为五十寿计,则生于嘉靖四年(1525)。
《寄答汪古矜(汪,徽贤也,有忘鸥园)》P.781 据“范式鸡偿明岁约,羊昙泪是几年哀。会须一哭胡司马,共踏黄山顶上苔”句,相约明年凭吊胡宗宪及黄山之游。《园居五记序(名廉,字古矜,休宁人)》P.542 “古矜先生辟园湖之上,扁曰‘忘鸥’,遂作堂曰艮背,楼曰听云,亭曰挂笠,斋曰枕锄,又作记五篇”,“书再至,令予言”。似与上事相连,故系此。
为“徽之休宁居士程希(正甫)”之半禅庵作《半禅庵记》P.607 “书其乡王山人仲房园记以来,而摘庵记于予。”“倘书入石记,持向仲房、古矜二长者参之。”(注:暂系于此。)
《山阴杨簿公称良吏,一日托从子桓索作,应此,时当夜巡》P.268 嘉庆《山阴县志》载“杨梦奇,宁国人,以清慎称。”其任山阴主簿在“王泽,万历初任”后。以桓去载中举,渭自边返始见,系此。
作《一登龙门引》P.940 “陈生辉甫觐其乃公归自灵宝,遇于道周”,言其师事临汾杨仰煦先生,杨为万历五年进士,知灵宝。按此,或在此年后,暂系于此。陈辉甫,名火奎。父松坡,时丞灵宝。参见万历十七年。)
幼时同学(见嘉靖五年)张子锡、子文母八十寿,作《张母八十序》P.568 《赋得百岁萱花为某母寿》P.130(注:以两子与渭年相仿佛,“上寿谁人姓张者”,暂系于此年。)
作《赏无极墓志铭》P.1035 赏某,会稽人,嘉靖末任无极典史五年,归七年而卒,因其仲子志与吴系善,遂作此墓志铭。
万历六年(戊寅,1578)
五十八岁。春,某者起。孟夏,拟至徽吊幕,至严,崇见,归复病易。《畸谱》
正月初五,《写竹与甥》P.151 诗作于“人日前二日,大风吹黄沙”,甥应为史叔考。
三月,潘晟任礼部尚书。《明史•七卿年表》(注:晟,嘉靖二十年榜眼,隆庆四年任礼部尚书,六年辞职。此年复出,八年十一月加太子太保,次月致仕。)有《送新昌潘公》之作。P.249
“上海王先生以名进士历工部郎大夫”,“出知桂林,竟以违忤判绍兴,不数月有建宁同知之命。”代知府贾应壁(无锡人,万历六年任)及山阴令吴达可(宜兴人,万历五年任)作《送通府王公序》P.525
及《又(代)》P.526 王先生,名周绍,五年任绍兴通判。见乾隆《绍兴府志》卷二六
是岁初夏,作《牡丹》P.396 诗二首:“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豪端紫兔百花开,万事惟凭酒一杯。茅屋半间无得住,牡丹犹自起楼台。”
郁言五十寿,作《写竹寿郁颍上(心斋)》P.393 以万历三年郁太君八十,渭画竹始于四年春及“生移数叶淇园绿”,系此。
四月,拟赴徽之绩溪,瀛洲大坑口村凭吊胡宗宪。“如绩,风雨江涨,住杭,不得往者旬余。至严,觉变而返。”《纪异》P.1144
自严返,复病。据作于明年的《送李遂卿》P.109 称:“去年一为卧,不食如蚕眠,筇杖生菌耳,发秃惟余颠。”九月,作《画菊二首》P.396 以“经旬不食似蚕眠”,“忽报街头糕五色(注:为“重阳糕”。),西风重九菊花天”系此。
冬,《道坚母哀词》P.98(注:王道坚,万历二年冬同渭游五泄,衣为雪所湿,其母为之换。“去此不五春,母与子长别。”)《醉后歌与道坚》P.140 以“老夫去边只二载”句,系于此。诗中言王道坚之刻功。
万历七年(己卯,1579)
五十九岁。稍瘳。李子遂(讳有秋)至自建阳,悦而起。秋,劳韩、吴二贤改葬先考妣两室人,而未及两兄嫂,至今以为缺事。《畸谱》
卅年前师事长沙公季本的同学李子遂自闽来。“蹶然见子来,枕席为子捐,命舟溯南麓,疴解辞舟还。”见《送李遂卿》P.109 作《仲春李子遂、季子牙、史叔考坐雨禹迹寺景贤祠中,醉余赋诗,并用街字。子遂来自建阳,一别数载》P.184 “病久不到此,荒祠草上阶。”
初夏,有《送李君子遂归建阳》P.229 《送李遂卿》P.109 及《写竹送李子遂》P.389 末句为:“君从此道归建阳,六月同谁坐竹林?”故其至建阳应在六月。
作《补屋》P.84(注:按“生平好楼居”,“僦居已六年,瓦豁绽椽缝,每当雨雪时,举族集瓦瓮。”“五月候作梅,一雨接芒种”,渭自出狱典居目莲巷金氏舍至是岁已六年,该年芒种在五月中旬,补屋在五月间。“买瓦费百钱,已觉倒囊笼,命工勿多摊,擘艾聊救痛。”可知当日之困境。)
九月二十六日,改葬父徐鏓,“合以童、苗两宜人,附以季子渭母苗君及其两妇曰潘曰张。童宜人所出伯子曰淮,妇杨;仲子曰潞,妇童,墓去此以步计,祭可告以合飨。”《治冢五首》P.95 代王畿(1498-1583,系渭父姑母之子,时年八十二岁。《明史》卷二八三有传。)作《题徐大夫迁墓》P.638
是科,会稽郑期显中武举。康熙《会稽县志》卷二一。冬,赴京,作《送郑肖龙北试》P.735
沈继霞归自蓟门,“归来上冢”,《沈小霞梅为侄良甫题》P.721 其侄阿咸,大父亦曾官于刑部。“监期已满”,将别,作《沈生行(继霞)》P.146“沈生前年赠我五尺剑,挂在壁上生尘埃。”以“南天不雪江梅早”系此。
十一月,《送郁丞入觐(予家军籍龙里,与丞乡都匀接。又丞左顾,失迎之)》。P.790(注:会稽县丞郁学思,据志载,其任年在“田槐,万历元年任”之后;又渭万历三年冬在南京,四年冬在宣府,五年丁丑,为入觐之年,八年庚辰又为入觐之年,故系于此。)又有《送刘山阴公入觐(景孟)》P.268(注:刘尚志,安庆人,万历四年任。)
十一月十五日,代作《王抚州六十序》P.961 后又代作《王抚州传》P.1041(注:王抚州,王燮,嘉靖三十四年举人,四十一年进士,曾任职兵部,丁忧,补刑部,出知抚州二年,罢归,年五十,以时间推之,暂系于此。文中,渭评以貌取人事。十月二十二日,宿州同知张元吉(天衢长子)嫁其女于王之子。元吉请其弟元庆作贺文,由渭代之。元庆,万历元年举人,知滦州,迁扬州守。)
是岁,绍兴建庞公祠于箪醪河,以祀庞公尚鹏,“公字少南,广东南海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今为副都御史。”嘉靖末,巡按浙江,推行一条鞭法,民恩之。代张元忭作《庞公碑文》P.619 事见康熙《会稽县志》卷十四、嘉庆《山阴县志》卷二一。
《寄郦绩溪仲玉,乃钱氏门人》P.153 有“去年别君天真馆”句。天真馆,在杭州玉皇山南,八卦田西,嘉靖九年建,祀王阳明,万历八年毁,十一年复。以去年渭赴徽途中在杭逗留“旬余”,系此。另有《郦绩溪和诗序》P.903 “吾友郦子,集《彤管遗编》,教为女者而作也。”作《彤管遗编序》P.910 《赠黄母序》P.960(注:黄母者,郦仲玉女兄之婆也,是年为八十生辰;翁姓,其父翁溥,诸暨人,嘉靖七年举人,八年进士,终官南京刑部尚书。《浙江通志》卷一三二)
“万历七之年,腊月十有六,大雪两日夜……。”《大醉为道士抹画于卧龙山顶》P.162
是岁,《季子宾五十(谓贺生子第二事。有一副室)》P.811 (注:为季本第五子,生于嘉靖九年[1530,庚寅]故原名寅。娶赣州知府陈元女为妻。)
万历八年(庚辰,1580)
六十岁。赴某招,至京,是年为庚辰。《畸谱》
为吴系父吴文明作《吴侠士墓志铭》P.1028(注:文明亡于嘉靖三十五年。)《题萱画,吴子痛其父冤,因寿其母并及之》P.851
《万历八年正月三日四日连大雪》P.831
二月,海棠花开之期,为季本长子子守生辰,其六十寿在去年,今补之,作《饮季子守海棠树下作,追寿其六十(时尚未子,长沙君嗣君)》P.776
应张元忭之招,赴京。
过南京,《约观水阅,往迟,遂虚冯太常饭。及归,又失郑职方魏园之觞》P.766 据“燕子矶头风日黄,游戎校士水中央。春深痛饮辜司马,日仄清斋虚太常。”至南京应在三月。(注:冯太常即冯景隆,见万历四年。)《送冯太常》P.767 另有《送郑职方(肖龙)》P.243
“候三月以飞花,指五台而趺草。”在南京鸡鸣寺《送啸上人之五台》P.248
时《写竹与某(时某客居桃叶渡口。)》P.389 “桃叶渡头一见君,为言岸上石榴裙。相逢无钱可买醉,赠与竹枝撩白云。”《赋得梅柳渡江春》、《赋得梨花一枝春(长干伎为客留信宿,欲归而啼,令嘲之。)》P.727 《长干行》P.366 《赋得万绿枝头一点红》P.298 《太真早起图(省郎寄赠)》P.719
《黄鹄歌(送冯君[鸣阳]会试)》P.159 (注:冯,即应凤,是科进士)
侄徐桓得中是科进士,知丹徒。《浙江通志》卷一三三
“狱事之解,张宫谕元忭力为多,渭心德之,馆其舍旁,甚欢好。”陶望龄《徐文长传》P.1340
因二月“戊子(十八日)上亲耕藉田。礼成,赐公卿等银币有差。”《明通鉴》
《冯刑部索书册(庆成典宴图)》P.247 诗中言:“躬耕既喜陪明主,列宴兼荣享大庖,苍帝青阳临左个,朱犁黄犊引南郊。”故系此。
《建阳李君(注:子遂)寄驯鹇,俄殪野狸,信至燕,哀以三曲(予四畜鹇而辄败:其一为广东阳江杨氏所遗;一从少保公行闽分诸廪馈;一为钱子酬诗;此则为李所寄,并闽产也)》P.298
《送某君暨伯氏还松江》P.302(P.811同) “燕市相逢已莫春”,“不知黄浦秋来月”句系此。
八月半,于燕京西庙作《王母骑青凤歌为(李)子遂赋》P.147 时李已在京。
《驾幸月坛,群望西街一首》P.249 以“玉露清秋湛碧空”系此。
京师房山大南峪万佛寺,“起嘉靖辛亥(三十年),迄万历己卯(七年)而寺成”,“乃来请记”,作《万佛寺记》。P.998
《九月朔,与诸友醉某子长安邸舍,得花字(时一旧友稍式,故及之,时又值大除沟道)》。P.289
九月九日,昙大师(1558-1580)圆寂,作《昙大师传略》P.1039 (注:昙大师,太仓人,俗姓王,讳贞焘,其父为礼部侍郎王锡爵。)
秋日,《京中送友人南归》P.199 “以我尚未去,问君来几时,答言春尽后,北雁与同飞。”故系于此。
北京之西南菜市口建三省殿,奉祀楚之玄帝、蜀之梓潼帝君、江右之张天师。殿成,请渭作《三省殿记》P.1007
十一月八日,原巡抚云南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新昌吕光洵(1508-1580)以疾终于故里。万历十一年,代张元忭作《吕尚书行状》。P.650 生前光洵为其父世良所刻诗集,渭代元忭作《吕氏诗集序》P.902
《(李)子遂以尊人墓碣故抵燕,至腊始去,送之》、《将别,复偕游碧云(注:香山碧云寺),流觞枯柳树下》,P.250 向李长公借“十二蹄”,见《致李长公》P.1120 同游者尚有绍兴叶子道,事见《送叶君序》P.921 此行并有《碧云寺流觞(寺盖张内监埋骨之所)》、《至夜宿香山寺》、《流憩亭(并来青亭俱香山寺之别景,流憩有巨石一片,似虾麻,因名)》P.756~P.757《香山寺僧方荷能诗,出其师护松号册索次》P.819
十二月,礼部尚书、新昌潘晟致仕。约明年正月,作《送潘礼部归新昌诗启》。P.887 《明史•七卿年表》
是岁,沈校出任知县,代吴兑作《送沈君序》P.932 “世庙之戊午(嘉靖三十七年)邑土(山阴)荐于乡者,为大仆卿朱君(南雍)、祠祭郎中祝君(教),翰林修撰张君(元忭),今某县令沈君暨予凡五人。” (注:尚有俞子良,亦未中进士,出任知县。)“(予)而今复叨副本兵,右兰台左枢机之任。”(注:吴兑,万历七年秋,“召还部,寻加右都御史,仍佐[兵]部事。”《明史•吴兑传》,因渭今岁在京,故系此。)
余新乡戊午(嘉靖三十七年乡试)同年者暴某,出任卫辉知府,余新乡“书来索鄙言”,作《寿卫辉太府暴公序》P.967(注:余新乡,新乡知县余相,会稽人,戊午举人。暴某亦是科举人,但非浙江人,《浙江通志•选举》不见。)
代与张元忭同官翰林张某作《寿张滦洲朱宜人序》P.948(注:张滦州,名元庆,字太初,万历元年举人。系张天衢次子,张元忭伯次子也。以隐晦之文中言察觉之,疑张某亦为天衢子,居汉阳,幼于元庆,则此文系其为嫂夫人作寿文,以渭在京,系于此。)
万历九年(辛巳,1581)
六十一岁。是年为辛巳,予周一甲子矣。诸崇兆复纷,复病易,不谷食。《畸谱》
《元旦集丁户部馆得存字》P.761 “客中难得醉,莫怪作鲸吞。”又有《丁户郎母夫人目疾,得良箴复视(户郎孝感所至)》。P.762
《灯夕答访诸君,因寻百廿四岁老人末青霞,误而为仕阍所骂》P.768 《遇末老于张宅(蜀人末青霞,年百二十三岁云)》P.94
正月,作《赠余新乡序》P.1082 “曩余使君之知新乡也,予方客燕(注:见万历五年五月),尝与乡诸君之客燕者聚诗以送使君之行。至是已三年矣(注:七年十二月末入觐),使君来朝京师,而客燕诸君尚有未去者,复作诗以送君之行,册成矣而未绶。其后予再至(注:八年),则又阅一年矣(注:九年),诸君以序尚缺也,命某为之。”(注:此段可旁证渭寓京年份。)时余新乡“乃仓卒改知上元(今南京市内)。”
渭“然性纵诞,而所与处者颇引礼法,久之,心不乐,时大言曰:‘吾杀人当死,颈一茹刃耳,今乃碎磔吾肉!’遂病发,弃归。”陶望龄《徐文长传》P.1340
“间尝入长安,苦不耐礼法,遂去走塞上,与射周鸟者竞逐于虏骑,烟尘所出没处,纵观以归。”“尝私语余曰:‘吾圜中大好,今出而散宕之,乃公误我。’此可窥其微矣。”张汝霖《刻徐文长佚书序》P.1348
《与道坚》P.483 “客中无甚佳思,今之入燕者,辟如掘矿,满山是金银,焚香轮入,命薄者偏当空处,某是也。以太史义高,故不得便拂衣耳。”
清明,《送长洲居山人士贞》P.267 以“客里”、“曾宿阊门(注:万历五年闰八月十五夜)记忆微”,系此。
《授经馆中怀江东诸同志(时复病)》P.204 “能得几回春,匆匆滞此身,一江书易寄,连月性难驯。买药独行市,敲门暂访人,几时束书卷,来伴钓鱼纶。”
三月十五日,为武清知县周(罗山人)生辰。“吾闻罗山周侯之知武邑也,自客夏至于今,仅期耳。”系此。“而予之交某也,属吾言以颂之也。”作《寿周武清序》P.970
白受采者,京城南(齐化门外六里之崇南坊)有地几及二顷,建义冢,作《义冢募文》P.671 《白家庄(燕京义冢,扁曰东越义庄)》P.1059 《正义堂(书白家庄后)》P.1062 《正义堂记》P.1006 代作《义冢记》P.601 《义冢土地祠》P.1165(注:渭时应在京,暂系于此。)会稽白氏“至于自关中移会稽,自国光始,自会稽移宛平,自彦中始,数传而止于今,余友曰受采字君亮者,不过高曾以上一二世而止耳。”“且君亮常令予传其祖分宜公”。《白氏谱序》P.565 《白母传》P.626(注:白母,葛氏,白瑾妻。见嘉靖三十八年)《送白君可赴葬刘刑部(白好客,人呼为白孟尝,饷我鸭酒,索祭文)》P.786
作《知清丰沈公祠碑(代商督学)》P.618 沈炼曾知清丰十载,隆庆元年平反后,该县建祠于“故唐南将军霁云祠畔”。商为正,会稽人,隆庆五年张元忭榜进士,时“以御史督学北畿,至清丰,吏士相率以记属。”文中载沈炼事颇详。
四月,总制蓟辽两镇之梁梦龙进为兵部尚书,代吴兑作《赠梁尚书公序》P.561 (注:梁,《明史》卷二二五有传,次年十月改吏部;十一月吴兑为兵部尚书。《明史•七卿年表》)
五月初,《送郁车驾(兵部有郑君,司职方,能忠告,掌舟骑,一不假人。有持守,可师法者也。故及之。)》P.729
六月初十日,为陶幼学(1521-1611)六十周岁,作《鸿胪篇(为陶翰君寿其尊严)》P.715 时陶辞官离京,故有“此生此宦此承封,初夏初过初度逢,都门送别羡疏广,名山访道随葛洪”句。(注:幼学,字子行,号晴宇,会稽陶堰人。嘉靖二十八年举人,三十八年进士,为翰林,终官云南左布政使。其为承学弟,望龄叔。)
应李如松之邀赴马水口(在今河北易县西北)。(注:李长公即李如松[1550-1598],李成梁[1526-1615]长子。见《明史》卷二三八。)
《自燕京至马水竹枝词二首》P.416 《大寒岭啖新胡桃、频婆诸果(北游作)》、《往马水口宿烟麓陀庵》P.109 “昔从良涿行,兹山在云际,昨夕宿此山,云乃出衣袂。”(注:马水口,在巨(今作拒)马河上游与长城交会处,为重要关隘之一。时上谷郡治在易县。马水口东以百花山[今属北京市]、西以小五台山[今属蔚县]为障。)
《早渡银洞岭》P.360(注:银洞在今河北唐县西北,明时产银。)
《李长公邀集莲花峰》P.241(注:莲花峰在马水口。)时“杯杓催时严黑雨,琵琶隔座揽轻雷,须臾卷地寒风急,似送荆卿易水来。”另有《李长公邀集莲花峰(五六实事)》P.777 五六句为“频传鹦鹉篝长袖,新买韩卢猎大荒。”
作《蜀汉关侯祠记》P.1003,P.595 两篇《记》之先后及舍取,以文考之:前者大段论孔子与关羽,言马水口关侯祠不及全篇五分之一,“适公书抵某,某至自燕,令记之,遂记”,恐未为李如松所首肯;后者,一开头就言:“马水口为备胡要地,旧以其任付守备。比始用廷议,设参将一,领卒三千人以镇之。谓辽东李君某为今宁远伯冢嗣,世称名将家子,往镇莫宜。诏曰:‘可’。”且明确祠成后于“岁时伏腊”祭礼,“已乃促骑抵燕,迓予以来,而以记属”。全篇围绕李如松展开,此应为后作篇,亦应为采用篇。又作《云长公像赞》P.986 《题云长像身后有平赞》P.989(注:平即关平。)
作《赠李长公序》P.562 “予从五年前识今参戎李长公于燕邸,”“今其齿三十有二矣,而始得拜参将于马水。余适客京邸,驰骑致尺书,予从容为过之。” “予过马水口李长公所,将归。”又作《赠宁远公序》P.916 宁远公即李成梁。
《李长公祖道北楼,得山字(仰城)》P.187 “今朝送客去,何日破胡还。”李如松为渭饯行。《自马水还,道中竹枝词四首(李君以红拂一柄见赠,而送别而悲者,正执指拂人也。古乐府:“黄禾起羸马。”)》P.357 “将军爱客侍儿知,送客山头也解悲。”前有《应李以赏歌姬》P.773 《无题》P.407
《边词廿六首(并客燕时到马水口及宣府之作)》P.361 记述在宣府、马水口的所见所闻。
《答张太史(当大雪晨,惠羔羊半臂及菽酒)》P.1017(注:以“寒退拟晒以归”句,系于此。时已有南返之意。)
作《拟送张翰林使楚(阳和)》P.254
万历十年(壬午,1582)
六十二岁。枚至自家,归,仍居目连巷金氏典舍。冬,枚决析居。予与枳徒范氏舍,枚附其妻叶家。《畸谱》
《杭陈子索赠陈副总》P.154 “客中杨柳两春垂,侯今只住蓟门西。”故系此。
归途中,《送丁叔子北上慰乃兄》P.255 据“卅载迁居会面赊”,“春灯雨雪潇潇夜,野店茶汤处处家。想见皇都堤草绿,脊鸰细语绕梨花”系此。丁家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迁出目莲巷至是岁为二十九年。
过南京桃叶渡忆及八年春事,作《桃花渡三首》P.336
“既客燕,又觉变,归,二月初也,大风伐木,寒特甚,且远惊蛰候。”《纪异》P.1144 《落花四首》:“二月初归三月来”。P.783(注:可知枚儿自绍去京接病父归,至绍在二月初。)
二月,山东按察副使钟谷夫人顾氏卒(注:其长孙女嫁张元忭孙烨芳,次嫁吕本孙康成)后年,“殁再期,将葬。”代作《钟太母顾恭人墓志铭》P.1136(注:钟谷,上虞人。嘉靖四十年中举,次年进士,曾官刑部、知池州、镇临清。)
清明,作《烦吴伯子治墓堂》P.104 万历八年,“我遽往京国,买石百尺余,托子安墓卓。子冗办未遑,我归上冢哭”,“坐此无欢期,改燧十二木(乃三年也)。昨者卖字钱,募工可五六,仍以烦吾子,歇百了一役”。(注:吴伯子为吴系。)
《马策之奉母住凤凰山下之水楼(刍谷)》P.254 有“招予沽酒柳桥头”句,柳桥在今延安路市博物馆与第六医院间,六院西有小巷,今尚称柳桥下。与目莲巷相近。以此推测,此诗作于返绍后至冬迁范氏舍前。(注:绍兴凤凰山颇多,从诗首两句“凤凰山下绕清流,策也迎亲住此洲”看,应以嘉庆《山阴县志》载“一在县南七里许”为是,即坡塘江畔今凤凰村。)
《壬午季夏朔作》二首。P.296
《作松棚》P.84 “种松六万余,千五百株活,长养二十年,大者仅如括。西斋落日多,六月苦炎热。”(注:时仍居目莲巷金氏典舍。)
秋作《与李子遂》P.1022 “某比亦不健,又稍治先人之茔,迨于罢锸,计亦凉冷,台宕之游,恐亦不成。”,“近有友人假与一园,稍近水竹,某将就栖其间。旧有白鹇笼久虚,幸兄买一只,托子牙兄,中得一黑者更妙。”后,不知何年,《李子遂死,予设位哭之,遂击木而歌此》。P.251
《与客观潦于三江水门二首(客为沈箕仲、傅文石、马策之、罗查坞)、(老守,蜀汤公也。水门,其所创者,祠在焉。)》P.237 此诗为渭亲至三江闸的唯一文字。在汤公祠见汤绍恩塑像,“老守端居浑如昨”,可见其当年见过汤绍恩,参见嘉靖十五年。)
《送箕仲北上,追叙三江观水之事(详见七律与客观水二篇)》P.727 “毫颖每秋鸣,今年始占名。方回临海鼓,转拔渡江旌。”(注:沈箕仲,名良臣,会稽人,是岁中举,明年进士,终官行人。《浙江通志》卷一三九)
《作牡丹送从子武会试》P.850 “近来懒病日关门,世事如毛等一髡。此际不知何以故,也将富贵望儿孙。”(注:渭侄徐应兆,是年中武举,上京会试。见嘉庆《山阴县志》卷十)
据“予家亦有谱,其亦亡废兴亦复然。昨日杀一鸡,召族中知此者与谋之,不两日而君亮持此本来令序,方亦欲与君亮两相订印也,而君亮乃又纫连搭买马鞭北矣。”《白氏谱序》P.565(注:君亮为白受采字,参见万历八年。)
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
六十三岁。《畸谱》
是岁,李如松一度“出为山西总兵官”。《明史•李成梁传》作《闻都督再迁山西武宁(注:武宁应为宁武)》P.253 《送季子微赴李宁武总兵之约》P.263 (注:据“此去关山雪未残”句,应在早春。)
闰二月,作《潘承天介饮》P.770 “明霞淡蔼酿重春”系此。
三月,兵部尚书吴兑致仕。《明史•七卿年表》梅国桢(客生)中进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土、清远道人。江西临州(今抚州)人,著名剧作家。是岁,得中进士。渭《渔乐图(都不记创于谁,近见汤显祖,慕而学之。)》P.135 时应在万历五年或八年,汤上京会试时,在京都相遇。《读问棘堂集,拟寄汤君(海若)》P.251 以及《与汤义仍》P.485 应作于万历七年后至此年间。因年代不清,均系于此。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六载:“汤海若《问棘邮草》二卷,明徐渭编。(《问棘邮草》,汤显祖著,渭所编则赋、诗、赞,卷首总评三则,渭《与汤义仍》书一首、诗一首)。”
四月,徐阶卒于华亭,终年八十一岁。《明通鉴》
是岁,旱甚。作有:《旱祷十七韵次陈长公》P.104 《旱甚,久不应祷,再追前韵》P106 《雨后次前韵》P.105 《喜雨次陈伯子》《再次陈大喜雨》P.724 “苦旱竟三旬,甘霖解百蒸”,“稍喜蔬堪摘,惜无禾可登。犹胜往年籴,半斗百钱冯。”
与上同期,作:《陈玉屏饷瓦窑村银鱼(初饷时兼以蛤)》P.860《陈长公饷日铸茶,瓦窑港银鱼,白下法炮巨鳖,夜酌深谈,次其韵》、《修柱杖首,修发网,胶漏磁壶及哥窑瓯,某亦病只耳聋,次前韵》均见P.104~105 《再咏银鱼要玉屏次》P.256《陈玉屏以瓦窑头银鱼再饷,索赋长律》P.317 “齿牙今稍落,骨鲠不相宜。”
九月十八日,友钮鼎岩(琳,1538-1583)卒。作《钮太学墓志铭》P.1134(注:其父纽纬,嘉靖廿年进士,官至按察佥事。有《钮大夫园林》诗P.1281 《世学楼赋》P.43 《钮给事中花园藏陈山人所画水仙花,次王子韵一首,而陈文学示我五首,故我亦如数》P.858)
《数年来,南雪甚于北,癸未复尔,人戏谓南北之气互相换,似贾人带之往来,理或然欤?边塞不易雨,而今每潦,十九韵》P.322“雪高越瓦已三年。”《次夕降搏雪,径满鹅鸭卵,余睡而复起,烧竹照之,八十韵》P.323
“季子微兄,每一寄书,必及麾下高谊,仆始知公今为游戎,千里之才,殆应少展矣!”“仆旧日闻公说辽阳事,从酒觞禅寺边,拔刀弄马,呼啸划然,六月盛炎,令人肌粟,只今临书,乃复想见其然,不由人不起舞堕帻也。”《与某公》P.1015 时季子微与其子大观均幕于李如松处。
张元忭“奉玺书还自楚”,时吕光洵殁之四年,国子君应鼎来求其父《行状》。渭代元忭作《吕尚书行状》P.650 张元忭母生日,作《生朝诗(张翰林[阳和]母也,时有事楚藩)》P.275“令嗣新从南岳来”。
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
六十四岁。《畸谱》
诸暨重修县学,“始万历癸未之十月,阅三月乃落。”作《诸暨学记》P.999
以去岁旱甚。上虞知县朱维藩复西溪湖,以“千六百二十六”亩田复以为湖。徐渭作《西溪湖记》P.600 及《复西溪湖》P.106 《复上虞复西溪湖(县宰朱姓)》P.841(注:仅四句,与上诗同。)《上虞令复西溪湖》P.211 《复西溪湖为朱令赋》P.263 《上虞复西溪湖(县官姓朱)》P.746
知府萧良干(张元忭榜进士)修三江闸,有《拟闸记》P.600 代张元忭作《闸记》P.599 及汤公祠楹联:“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光。”《三江汤太守祠》P.1152
万历十二年甲申九月甲戌十六日己丑,霜降前二日夜漏且子,府隍祠火。"作《隍灾对》P.683 《附记质隍灾而予否之之语》P.685 《府隍神有二辨》P.686
知府萧良干重建府隍祠。渭作联:《龙山隍祠》P.1058 《隍祠下殿》P.1059 祠成,代萧作《祭城隍神文》P.655
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
六十五岁。《畸谱》
“乃若公以隆庆戊辰入翰选,至于今十有七年”。代人(注:此人称赓父为师,其孙女嫁赓次子敬衡。)作《赠朱礼部五十双寿序》P.966(注:朱礼部即朱赓,其妻为陈海樵女,夫妇同岁,故曰五十双寿。)《白鹿朱蝙蝠灵芝瑞草为仕人寿图赞(代)》P.985 以“召齐龄而一德”,系此。 后朱赓来书谢之,渭作《谢朱金庭内翰》P.450
二月,赵锦七十寿。作《代寿黔公》P.256(注:代张元忭作。时“元忭服阙,起故官。”而赵锦丁继父忧在余姚老家。)
闻二月十八日,汝宁府光州光山县牛产麟,作《麟八首》。P.372
《上冢》P.100 诗中言:“我今六十五,仍高破角巾,年年上爷冢,每每到孙家,孙家留我坐,孙妇办汤菜,以我上冢牲,啖孙且满引。”(注:孙者系渭叔邵武公之曾孙,原住城北,雕梁绘栋,颇富有,今“养鸭水边村”,养蜂四十余窠,可胜十亩租。渭上冢供品尚需出其家。)
代作《石顶浮图记》P.604 “始予之治新河也,本以利农。士相顾指形胜曰:‘是且利我。’乃遂以新河口可浮图请。”“始壬午九月,迄乙酉四月,而浮图成。”“浮图从大江高石顶,拔起二百尺,觚八面而九梯之。”(注:萧良干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为绍兴知府,但其浮图建于万历十年至十三年,且末言“浙山阴某记”。不知代何人所作)
代作《慈溪县学训导祝公行状》P.1026 祝亡于己酉(误,应为乙酉)五月一日“距生可六十四”,则其生于嘉靖元年(1522壬午)。
黄州知府范可奇“以觐过家”,渭代其作《贺潘又山七十序》P.966 (注:范,万历二年进士。潘又山,“少以《易》名郡学中,奉尊考命入太学,三仕判大府。”渭另有《寿潘承天七十,兼贺得孙四首》P.202、P.739
是岁,僧真秀募缘重修开元寺(注:今绍兴市人民医院)大殿,易以石柱。康熙《会稽县志》卷十六。《修开元寺募缘文》P.671(注:文中言:“乃有僧性恩者,来从秀水,归自补陀[即今普陀]”,与《县志》不同。)作《开元寺大殿》长联P.1060
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
六十六岁。季春,枳赘王。冬,枳徒我自范并寓王。《畸谱》
渭侄桓,万历八年(庚辰)进士,知丹徒,历再考于是岁(入觐之年)正月“内召”。
桓母冯氏,“归自丹徒,适六十辰也”,渭作《二兄配冯太孺人生日序》P.968 可知冯氏生于嘉靖六年(1527)正二月间。
渭在上《序》中言:“当其时,予偶葺宗谱稍竟”,“论吾谱中者,盖溯自高曾上下,殆二三百年,童而诵文以百计,成儒成生矣而卒蹶于乡书者,以十计;盖第于乡,仅四老耳,乃复蹶于甲。四老中有秩至大夫者矣,又沮于例,或不及郎孺其翁妪,及之,才二老耳。”
《万历十四年三月朔,日光雪白。……又昨两日雨黄沙,老人又云,是兆丰年。喜而有述二首》P.103
《十四年端午,辽东李长公寄酒银五两(古人多白帽,杜诗皁帽,误也,因皁头有白字耳。管宁尝寓辽东,商冠皆缟)》P.736 “卧病不胜衣,辽书两度飞。”《辽东李长公午日寄到酒银五两,写竹笋答之,书此于上》P.390 “五千蚨母虎符封,到即付交曲米翁。醉后答书无一物,尽髡篱笋寄辽东。”《答李长公》P.1018 “顾念老病渐逼,灰槁须臾耳,无可为报。”
《八月十八日阿枳三江观潮,夜归示四首(俗谓八月十八潮生日。二首首句指三江之禹庙。)P.278 “东来小港(指曹娥江)入潮枯,总直潮辰只大都(指杭州)。”“吴馆(指入胡宗宪幕时住吴山)观涛百不违,卅年闭户一都非。”以嘉靖三十七年(1558)《三茅观观潮》P.113计起,则该年应为明年(1587)年,因明年在徐州,故系于此。
冬,第十次迁家,有《雪中移居二首》P.291 记其事。距嘉靖二十二年(1542)第一次迁家已有44年了,故有“十度移家四十年”句。“破书一束苦湿雪,折足双铛愁断烟。罗雀是门都解冷,啼莺换谷不成迁,只堪醉咏梅花下,其奈杖头无酒钱。”只好“呼佣买酒赊百钱”了。
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
六十七岁。《畸谱》
《正元鸡酌枳儿妇之父辈》、《次日酌二王子》P.108(注:两子名:蓑江、海牧。)是岁,徐枳二十二岁。
代龚芝作《叶母钱膺表序》P.904(注:龚芝、叶应春,嘉靖三十五年登诸大绶榜为同科进士,龚又以女嫁叶子云礽,云礽万历八年进士,任工郎主事.叶应春以进士知常德府,次年卒,时其妻二十五岁,子七岁。是岁,叶母五十五岁,“于法得旌,有司以闻,诏下坊于里,题曰节孝。”)
山阴知县刘尚志,治有声,“以召入也。”离任。作《送山阴公序》P.563 《山阴刘侯去思碑》P1009 《刘公去思碑》P.621(注:两碑文大同而小异。刘在任修县学及天乐(今属萧山)西江塘有功。)
是岁,李如松“复以总兵官镇宣府”。《明史•李成梁传》作《赠李宣镇,沈光禄炼祠在保安州》P.253 嘱“好事知君多料理,忠臣祠在保安州。”《赠李宣镇序》P.553 “曩余客上谷,欲一往浑源,已裹粮,会约伴爽期而止。迩奉公使命,意庶几且了夙逋,乃抵徐(州)而病归矣。”请李“必一及之”,以了解北岳“果真定耶?抑浑源耶?”
在徐州,有《漫曲》P.369 以“燕子楼”系此,该楼在今徐州市区西北隅。另有《燕子楼》P.248 《饮太白楼》P.238(注:按“前夕中秋何处过”,应作于八月十七日。)《九日登戏马台》P.785 《项羽戏马台、河浒留侯祠、云龙山张山人天骥放鹤处》P.784 《吕布宅(有序)》P.785 (注:九日,疑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徐州(将登黄楼,问枣下之妇)》P.245 “今年青青陇麦稠,去年河水过堤流。”(注:黄楼在今徐州市城区废黄河西岸。宋苏轼尝赋诗于此。)
《过项羽故宫》P.719 “黄楼西畔徐州台,西楚当时作都处,尚余一半长荆蓁,今作州仓积官米。”有《与梅君(客生)》三书P.484 以“泊淮时吊古者三首,抄以请教,余当面订也。”系此。因病,自徐州返乡。
在渭离绍时,马策之亡。归,作《马策之死失挽,一日自作小楷千余,腕几脱,遂感昔日之劳,挽之》P.786 “几年灯火共荧荧,此夕孤灯独照青。”可知马策之曾抄过经渭修改之《玉娇丽》。未完,渭继之。“荆轲一臂失秦庭”,系指无法如《金瓶梅》一样,由徐阶设法传播之。详见《寻觅〈玉娇丽〉的线索》。《萧鸣凤与〈金瓶梅〉》
是岁,“自秋雨至冬至。”嘉庆《山阴县志》卷二五。《题王氏壁(介亭兄弟,并耽二氏之学,时绕舍大水,渺无畔岸。)》P.734(注:王介亭,即王图。)《晴二首》P.733
学生吴系母程媪(注:按《吴侠士墓志铭》P.1028 程作郑,为吴文明之副室)七十寿,作《寿吴家程媪》P.877
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
六十八岁。枳往边投李帅。仲春,枚徒我居后衙池王家。孟夏,我仍归王。《畸谱》
是年,《梅雨几三旬,陈君以诗来慰,答之,次韵二首(每岁梅天,股肿几废步。贫惜费,且好饮,便以烧酒当药,希燥之也。曲芎治水病,出〈左传〉)》P.725
是岁,张元忭卒。“先文恭殁后,兄弟相葬地归,阍者言:‘有白衣人径入,抚棺大恸,道惟公知我,不告姓名而去。’余兄弟追而及之,则文长也,涕泗尚横披襟袖间,余兄弟哭而拜诸涂,第小垂手抚之,竟不出一语,遂行。捷户十年,裁此一出,鸣呼,此岂世俗交所有哉!”张汝霖(元忭子)《刻徐文长佚书序》P.1348
秋日,《史甥以十柑饷》P.826 诗中言:“黄柑久矣断衢州”,“小儿塞上尝宁得,病老床头渴正求。”以“小儿”句,暂系于此。
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
六十九岁。冬,十一月,枳复之李帅。《畸谱》
“万历十七年五月十一日,为夏至后一夕,梦与数客酌野外,而左首有一寺,大甚,拟酌罢憩焉。命题各赋诗,一客先成,某次之。客多宁波人,而沈明臣、桂茂枝预焉,先成者桂也。某诗曰:长歌自入汉,小聚不须招。野色浩千里,春声闻伯劳。眷言入左梵,何如登妙高。”《纪梦》P.714
《章孟公招陪葛、韩二丈,特征酒姬,妙解雄舞,辱贶嘉篇,率尔次韵(盆豕事,阮咸也。章长公名启谟,字孟嘉,号太元)》P.792、《再次章君(鄙杜门者八年矣,章君饯葛君远游,至与诸座客并艇枉邀,勉为一出。而章君酒佳甚,云七腊矣,是尊公使君所珍物。〈汝坟〉,〈尔雅〉及郭璞都作〈汝濆〉)》P.793
十月初三日,为陈松坡七十寿辰,作《陈封君松坡序》P.974(注:其子陈煃,字葆光,号耐庵,此年“以进士始知安平,顷复以才调宝应者,曩与某属砚笔交,既而以女字其子”,据此,该序应为代人所作。)《赠陈君七十序(代)》P.974 “吾与君:生同学,输同北国子;吾抚上谷,君辇输至上谷,言笑浃旬日夜,如昨日事”,此人应为吴兑,但吴入北京国子监不见记载。陈松坡曾“簿河内”,“丞灵宝”。
“余儿枳之丈人王道翁,及翁之弟曰某者(注:溪翁,另一弟德翁年未及五十),于万历十有七年之十一月,其齿一为六十,一为五十。枳不能将羔雁以贺也,而王翁并为枳曰‘得而翁言幸矣,奚必羔雁?’”《寿二王翁序》P.972
十二月,《四张歌张六丈七十》P.155 “今年己丑腊嘉平,正君七十之生辰。”
《先除夕二日,雪甚如婴儿拳,次日迎春》:“明年从大有,连岁却余殃。见说开元寺,重新古道场。”P.311 可知开元寺大殿重建工程结束。
《岁暮夜雪,招二王诗人齑果小饮(海木,巫阳)》P.261
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
七十岁。《畸谱》
《连雪后迎春忆旧十二韵》:“土牛一夕添神采”。P.325(注:土牛为己丑,即上岁。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为1590年2月5日立春,故有此句,而万历十七年正月初一为1589年2月15日,为“年里春”。)
“迄今万历庚寅,吾年政七十矣,此藤亦六十年之物”。《题青藤道士七十小像》P.1296
《书画上答诸君见寿》P.409 “为寿多君及病翁,酬将图画不酬同。细想一事犹堪用,去障书斋壁隙风。”
《理葡萄》P.84 “去冬雪作殃,无物不冻死,桔柚断衢州,松柏亦多痹”。
《二月望后,连日夜风甚,不减前年,而是日二儿书至》P.264 “小犊书来尚滞辽”。(自注:“醉后跌损肋脊,烂而疮。”)
《南镇之南原,桃树数百,花时余数游赏,当武陵也。道士苦打搅,尽伐之,忆以诗》P.264 以“笑我老来无脚力,欲呼船子少船钱。”暂系此。
“十八年五朔梦”,《纪梦》两则。P.1055
夏至日,作《长至呼大儿饮》P.811 以“百命今朝生意始,一门灰槁断人肠”系此。
《方氏子园并蒂王瓜四,予顷亦稍圃(年七十)》(自注:时旱甚。)P.827 《予寓圃亦产双瓜,方稚,如琴轸,为人落之》P.828 《刈圃》P.85
《十月望,十二月朔,百舌群鸣连日;腊朔之夜,雷电彻晓,大雨两月;乡村人来说虎食人,经秋不去》P.163 《十月望后,反舌竞飞鸣四五日》P.794
《陈伯子守经致巨蟹三十,继以浆鲈(二儿北游久滞,每占灯花,又连旬淫雨)》P.794(注:按前诗,此诗应作于十月。)
侄徐桓时任御史,拟刻其疏稿,委托办理,作《答兄子官人》P.485 《改草》P.486 时“正逼岁除”,“老朽绝粒久矣,惟助饮是嗜耳”,“正俗所云‘扛抬酒户’也”。“疽毒满眼,良医袖手不药,乃诘草药郎中。”从《改草》看,枚在桓处,不得桓意,渭说称“前世不知作何业,有此恶种。”
约是岁,王鸿胪桐溪,初度七旬,其婿请父(时督学江右)为文以祝,由渭代作《寿王鸿胪序(是鸿胪号桐溪)》P.973(注:按“乡饮”之举,“萧[良干,万历十一年至十六年任]刘[庭芥,十七至二十年任]两府公接代,于是举也。”暂系此。)
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
七十一岁。合家并居王。《畸谱》
春,《客饷我笋脯一小筐,而稚甘澹,拟谢》P.211 以“山存仍受虎”,系此。
作《孝子诗》P.731 “卧病十经春,毛锥久不亲。偶然逢孝子,忽复作诗人。”
“万历辛卯重九日,史甥携豆酒河蟹换手绘。时病起,初见无肠,欲剥之剧,即煮酒以啖之。”《题史甥画卷后》P.1095
万历辛卯……秋仲末……进提学副使某所简士三千有奇,三试之,某与同考分阅,得九十人,择文之尤良者二十篇以式,例当序也。《试录前序(代)》P.936 《齿录序(代)》P.938 “万历岁辛卯之秋,首尾接己亥两月”。(注:辛卯年十月为己亥,首尾为九月及十一月。)
《闻里中有买扶桑花者四首》P.280 《今来自岭海者,云扶桑花者,予昔所见殊不类是,……夜见梦云,叟所谓“黄连树下弹琴”也》P.281 以“忆别汤江五十霜,蛮花长忆料扶桑”句,渭离阳江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以五十年计,则为此年。
《■年》P.375 “■年前一相知,去矣思量哭不回。”自注:“相知者是姓唐人。”以唐顺之(1507-1560)首见于嘉靖三十年(1552),系于此。
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
七十二岁。亦居王。《畸谱》
《新岁壬辰,连雨雪十八日,老晴,袒而摸虱》P.731 有“贺年辞雨雪,向日捉琵琶(北夷见南人衣虱,目之曰琵琶虫)”;“对之堪一斗,坐落晚天霞”等句。
《春兴(紫洪笋绝佳)》P.261 有“七旬过二是今年,垂老无孙守墓田”句。以“二月四日吾已降”句,约作于生日后。上年闰三月,李如松父李成梁,出镇夷堡袭敌,败,被解任“以宁远伯奉朝请”,故有“胡烽信报收秦塞”句;秋七月,“会福建守臣报日本结琉球入寇”(均见《明通鉴》),又有“十万楼船指瓯越,结交邻国且琉球”句。“几岛弹丸髡顶物,敢惊沙上一浮鸥”。表明渭尚关心时事,及对倭寇的蔑视。
作《余东白赞》P.586(注:详见嘉靖十年。)
《玉簪盛花嘲之(燕中玉簪若干盆若干钱,而越颇贱之)》P.799 以“去岁百叶仅遮根,今岁千花烂压门”句系此。
《从子国用至自军中》、《问军中之系于国用(吾宗两支,其一虽衰,而时一振,尚有对于廷而仕者,最衰者则我之支也)》P.86 (注:以其“甚者乏继承,馁鬼满蒿薤”,“缘兹伤后昆,思欲谱先代。念彼从戎人,蔓远瓜尚带”,系于此年,与上“垂老无孙守墓田”相应。从子国用,名应兆,万历十年武举。“尚有对于廷而仕者”,徐桓也。)
《枳久于李宁远镇又云贩人参》P.213(注:时“冻色天将雪”,据“石榴长一尺,厄树矮三年”句,系此。)
《辽镇李宁远(寅城)》P.253 以“闻道近来更善饭”系此。
《夜坐有感转忆往事》P.258 以“儿女一生梦养虎”系此。
冬至日,作《至日趁曝洗脚行》P.145,诗言:“不踏市上尘,千有五百朝,胡为趾垢牛皮高,碧汤红檐浣且搔,一盆湿粉汤堪捞。徐以手摸尻之尾,尻中积垢多于趾,解裈才欲趁余汤,裈裆赤虱多于虮。痒不知搔半死人,叔夜留于景略扪,豕鬣豕蹄尔视为广庭,比我茅屋一丈之外高几分,况是僦赁年输银。日午割豕才归市,醢以馅面作冬至,澡罢正与虮虱语,长须呼我拜爷主,往年拜罢号辄已,今年拜罢血如雨,烂两衣袂,枯两瞳子。”
《题画》P.144 “耳窍垢多无若我”,“令渠取垢于耳中,年来世事不须听,取垢今听不若聋。”暂系于此。
代作《送石府公之两准盐使序》P.914 “今则知吾绍之府,为楚之石公”,“兹谏官荐之,得两淮盐使,公意不往,予不敢探其衷。”(注:石公,名昆玉,湖广黄州人,万历二十年任,至二十五年。可知其未赴两淮盐使任。)
万历二十一年(癸己,1593)
七十三岁。居王。《畸谱》
正月初八,“总兵官李如松攻倭于平壤,克之。”十九日“李如松复开城。”二十七日,“李如松进攻王京败绩。”四月十八日,“倭弃王京遁。”五月,“倭退居釜山”。七月一日,“诏撤李如松大军还”。《明通鉴》
渭对上述李如松功绩,毫无反应。由此推测时已病重或亡故;也可知《畸谱》并非作于此年,仅能说:最终完成于是岁。即仅写:“七十三岁。居王”六字而已。
“闻死之日,四大作金黄色,故足怪也。”张汝霖《刻徐文长佚书序》P.1349(注:疑为胆管为结石堵塞而引起。与"晚绝谷食十余岁"有关。)
“至籍藁寝,年七十三卒”。陶望龄《徐文长传》P.1341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
亡后4年。
三月,袁宏道(1568-1610)在陶望龄(1562-1609)陪同下来绍兴游览。“于望龄斋中见所刻初集,称为奇绝,谓有明一人,闻者骇之。若中郎者,其亦渭之桓谭乎?”见陶望龄《徐文长传》。P.1339
袁宏道亦撰《徐文长传》P.1342 后,在《答陶石篑》书中言:“《徐文长传》虽不甚核,然大足为文长吐气。”并刻意收集其“老年诗文。”见《袁中郎小品》。
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
亡后7年。
商维濬等在陶望龄编的《文长集》十六卷《阙编》十卷、《樱桃馆集》(未刊)三种的基础上,合编为《徐文长三集》二十九卷,并附《四声猿》一卷,于是岁刊印。陶望龄《刻徐文长三集序》P.1346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
亡后21年。
钟人杰将《三集》改编为《徐文长文集》三十卷,称之谓《全集》。
主要参考书目
《诗经直解》陈子展撰述,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楚辞直解》陈子展撰述,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1986年12月第1版
《春秋三传》元人注,中国书店,1994年8月第1版
《列仙传今译》、《神仙传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资治通鉴》团结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
《文选》岳麓书社,1995年9月第1版
《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方山先生文录》明薛应旂著,嘉靖三十三年(1554)东吴书林刻本,苏州图书馆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2年影印本
《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1版
《弇州山人续稿》明王世贞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著,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
万历《湖州府志》明隆庆末唐枢修,枢殁,张应雷续成
万历《绍兴府志》明张元忭、孙■同纂,成于万历十四年(1586)
万历《武进县志》明晏文辉修,唐鹤徵纂,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
《袁中郎小品》熊礼汇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越中园亭记》明祁彪佳著,越中文献辑存书之九,清宣统三年八月,绍兴公报社印
《帝京景物略》明刘侗、于奕正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千顷堂书目》清黄虞稷撰,成书于庚申(乾隆五年,1740)之岁,为修《明史•艺文志》稿本,瞿凤起、潘景郑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明通鉴》改革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康熙《会稽县志》清董德钦纂,康熙十年(1671)创修,十三年刊本;民国25年7月,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刊,1992年5月重刊本
雍正《浙江通志》标点本,中华书局,2001年12月第1版
乾隆《绍兴府志》平恕、徐嵩纂,五十七年(1792年)修刊本
《越中杂识》清西吴悔堂老人(德清徐承烈)撰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仲冬中浣,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
嘉庆《山阴县志》朱文翰、陈石麟等纂,八年(1803)修,民国25年11月,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刊铅印本,1992年5月重排刊印本
《山阴萧氏家乘》清萧翀编,成于道光三年(1830)后,手抄本,浙江图书馆善本部收藏,馆藏号1188
《诗巢香火证因录》清沈西霞撰,成于道光年间,民国23年刊本
光绪《诸暨县志》(一称《国朝三修诸暨县志》)清诸暨陈遹声修,蒋鸿藻纂
《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民国10年6月初版
《龙山诗巢志略》民国钱绳武荫乔甫辑,民国22年刊本
《兰亭志》民国张若霞编,民国25年刊本
《廿五史朔闰表》陈垣著,中华书局,1962年7月新1版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沛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
《金瓶梅资料汇编》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鉴湖与绍兴水利》盛鸿郎主编中国书店1991年7月第1版
《新昌县志》陈百刚、王伯祥主编,上海书店,1994年5月第1版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魏嵩山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越中揽胜》张能耿、盛鸿郎、单甲■编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5年12月第1版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97年9月第1版
《绍兴水文化》盛鸿郎著,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1版
《萧鸣凤与〈金瓶梅〉》盛鸿郎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绍兴文物志》绍兴市文物管理局编,中华书局,2006年6月第1版
2004年4月13日一校毕
2006年6月5日二校毕
2006年7月12日三校毕
2006年10月19日四校毕
2006年11月8日五校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