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梅花梦亦清 ——蔡旺林其人其画
王伟
蔡旺林先生是我市著名书画家,1926年生于诸暨陈蔡一个书香家庭,曾祖父蔡竹香对书画有相当的造诣且富于收藏。少年的蔡旺林便是从曾祖父收藏的沈石田水墨长卷《百花图》入手而接触中国画的。与此同时,蔡旺林得乡前辈陈望斗的指点,勤奋临摹《芥子园画谱》,对中国画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及长,先后进入苏州美专和杭州国立艺专,得潘天寿、吴弗之、诸乐三、张辛稼等教授的亲授,于中国画的技法和理论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1949年全国解放,蔡旺林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投身于火热的革命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不拿画笔,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蔡先生想以绘画讴歌新社会,工作之余重拾放弃多年的画笔,创作了一些中国画,但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1958年创作的一幅《松鹰图》被打成黑画,受到批判,自此以后至1979年这二十余年再没有动笔作过画,只是心中存有画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了文艺的春天,已年过半百的蔡旺林先生欣喜若狂,创作热情象火山一样爆发,立下了“三年恢复,五年提高”豪迈誓言,精神抖擞,潜心投入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 蔡先生不负众望,在中国画领域里“而今迈步重头越”,取得了累累硕果。创作的作品频繁入展、入选国内外重大的展事,发表于各类专业刊物,被国内外诸多名人纪念馆、博物馆收藏。特别是1995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蔡旺林国画选》,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王伯敏先生在此书的前言中说到:“画家蔡旺林先生出笔爽利,合乎法度,但如写意梅花,有时纵横穿插,出入穷奇,别有一种风味。……,总的来看旺林之画,却以勾描挺劲,秀丽清峭取胜。有的作品,笔笔到地,是其深厚功力的体现。但作为艺术家,学无止境,甚望他能‘笔头愈老愈舒迂’可以相信,他日必过青藤老人。”这是作为欣赏眼界甚高的美术理论家对蔡旺林先生的评价。蔡先生的国画选出版于10年前,弹指一挥间,又是一个 10余年过去,蔡先生不满足过去的成绩,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又创作了一批精品力作,欲再结集出版画集,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象,可以说蔡先生正进入王伯敏先生早年在其画集作序期盼的“笔头愈老愈舒迂”的境界。 乙酉岁末,我专程去拜访蔡先生,蔡先生出示了近年来创作的一批花鸟画精品。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特欣赏他的梅花,无论是赋色的、还是水墨的,感觉有一种“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味道。 蔡先生的一些赋色梅花,我总体感觉是艳而不俗。蔡先生一直主张艺术作品要雅俗共赏,认为画要使人看得懂、看得上,有回味、有共鸣。画不仅要给行家看,更要给广大群众欣赏,故他在对文人常画的梅花题材进行创作时,也不避赋色艳丽,有时直接用重色、原色,这样大胆的用色,却给人以用色极深而不沉闷的感觉,这是蔡先生的高明处,因为他赋色时也在讲究用笔,而一般人用色掌握不好色的层次,容易入俗,赋色时勿视了用笔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说,作画用深色最难,一色不得法即损格,而蔡先生的用色却是浓艳如生,这种用色风格,使蔡先生下笔传写梅的清泠傲骨的同时,给人以的梅的另一种热情怒放的感受。 梅花题材在中国画代代有高手出来,蔡先生对梅花亦情有独钟,他大量创作梅花,付诸精力研究梅花的绘画手法,在继续传统的同时,力求创出自己的面目。历观历代画梅名作,蔡先生认为画梅的最高境界是要传神,要表现梅的生命感。具体落实到基本技法,则画梅枝最难,画梅枝须从冗处求清,乱中寻理,否则极易落入刻板,沦为堆积在一起的毫无生命力的干枝团。在蔡先生的眼里,梅是可以与之对话、交流情感的物象。为极大限度地表现梅的神情,他说:“我画梅有时画得即使具象一点,这毫不影响画面意境的表达,因为我心中时常控制着笔墨,那就是要‘写意’,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关键是写出梅花之神,这就是我心目中对‘写意’的理解或者说是‘写意’的精髓。故我认为:画梅要不象,象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听了蔡先生的一席话,我再欣赏他笔下的梅花,突然感觉进入侧耳静听似有声的艺术境界。其实花开的声音那里听得见,只不过是画的传神罢了,仿佛听得见梅花或含饱怒放或静静绽放的声音来。 以前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在国泰民安的当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在是“八十小弟弟,九十多来唏,百岁不稀奇”,蔡先生八十初度,艺术上仍保持着勇猛精进的状态,我们衷心祝愿蔡老艺术生命长青,“庭有梅花梦亦清”,祝蔡老天天有个好心情,为我市的文化强市建设创作出更多更精的作品。
2006年3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