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北居
|
山阴翰墨论坛
北居“这个人”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2日 发布者:南池钓徒 信息来源:桐城砚庄 汪海权
2004年,《中国书法网》做过一期“浙江北居状态”的专题,我得以知道了北居“这个人”。
今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在绍兴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兰亭书法节”上,我和北居第一次见面。我说,我是砚庄。他马上就说,哦!你说你在我的书法中看到了美人在河对岸向我微笑!我俩都哈哈大笑起来了。
在他的那个专题里,我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的笔法是有些过于理性化的,这与我说话过于感性化的毛病恰恰相左。说实在的,这两方面都是毛病。应该是倒过来,写字应该感性些,说话应该理性些。
我所做的尝试就是,用现在人更多使用的羊毫表达过去许多使用狼毫写出来的优秀作品的大体风貌。然后,再尽可能地体现一种感觉,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羊毫写的。
看过北居先生的书法,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在转圈圈,这个圈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转出来。我觉得北居先生好象一开始就在充分地表达羊毫运笔的意思。当然,这‘ 一开始 ’是直觉,北居一定也有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但我猜测,他的 ‘摸着石头过河 ’跟我不一样,他看到了河对岸的美人已经站在某个位置向他微笑,而我还不知道河对岸是什么呢。也许是只老虎,那我的命就惨了!
无论如何,我觉得古人用狼毫已经表现了他们挥洒自如的状态,就像王羲之那样;后人用羊毫写字也应该有挥洒自如的状态。
我不知道河对岸是美人,还是老虎。”
我认为,书法应该是让人第一眼就能看出是“这个人”的才是有希望的书法,如果倒过来,让别人第一眼看出的是过去的一些“那个人”,就不能说已经有了希望。我当时所见到的北居的书法,第一感觉就是北居“这个人”的书法。至于“这个人”的书法如何描述,我倒觉得是其次的了。
学习书法,是从古代经典作品切入,还是从近当代的名家书法切入,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在我看来,从古代经典作品切入虽然被看成是正道,但要进入较好的感觉状态,难度可能比较大,时间可能比较长;从近当代的名家书法切入,一般比较容易找到感觉,能够节省很多时间。这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多,思想观念、审美情趣比较容易一致的缘故吧。其实书法在过去,同时代人之间的传承影响或相互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也应该是形成书法风格上所谓的时代气息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北居给我的一些资料上介绍说,他“学书从颜真卿入手,旁涉褚遂良、虞世南等唐楷,于汉隶、北魏碑刻也有所涉猎。行草则宗二王,对孙过庭、怀素、宋四家、王铎等也心摹手追。其取法对象宽泛,不拘泥于某碑帖,这样一来,无疑开阔了审美视野,深邃了审美眼光。”
这是一个方面。然而另一方面,如此杂多的取向,总得要有一个东西把它们统一起来。这在北居是什么呢?我个人以为,是“马世晓的线”。
马世晓先生是北居的老师,以大草名世。北居的书法就其线质而言受马先生的影响我以为是明显的。不过,北居不是把它运用到草书,而是运用到行书上来。这就使得其行书的运笔直接摆脱了经典的二王体系的影响,不再斤斤计较于笔画两端的精确转折,而是利用羊毫的特性,直接地随着情性挥运开来。
就运笔的合理性而言,就书法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而言,在古代 ,王羲之已经做到了极致的状态。在我看来,所谓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恐怕也正是在这个方面充分地表达在书法之中了吧。
北居将马世晓先生的草书语言转化到自己的行书里面去,我感到还有另外的一些原因。北居说,“应当承认,超然绝俗、清逸玄远乃书圣王羲之的神韵所系,狂蹈大方、沉雄宕逸乃徐渭、傅山之人格使然。”这也透露出北居对于书法古今之变的整体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北居选择“马世晓的线”应该是合理的和明智的。只是,对于那些杂多的古典,北居是如何用“马世晓的线”进行一番整理,并将“马世晓的线” 如此轻松、合理地转化到自己的行书中来,我已经无法深究。但我承认,北居已经有了十分可贵的感觉状态,已经走到了一个较高层次的台阶。也正是在这点上,北居让我赞叹不已!
北居“这个人”是有希望的,这点我已经不用怀疑了。
然而,我还认为,书法还必须在别人仔细的品味时,能够隐约看出过去的一些“那个人”,才能说是有分量的书法、有说服力的书法。
从今当代名家书法入手,我认为也要注意一个倾向,就是如不再反过来,再进一步地深入传统,就很可能陷入空壳化的泥潭。
我感到,北居的书法作品,还是前两年的内涵更见丰富,现在正在走向协调化、单纯化的方向,这是对的。
我曾经关注过吴昌硕和蒲华二人的书法,认为二人过从甚密,在笔墨语言上不可避免地有共同性的一面。也许是相互感染,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蒲华的笔墨语言更加原生态,吴昌硕受蒲华的影响更多。但吴昌硕的胜处,正在于他吸纳了更多的古典,因而更加经典、更加厚重。
从这个角度,对于北居的今后的书法实践,我建议应该更加大胆地超越自己的现状,深入地挖掘古典,以古典来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使得纯粹和丰富不再是一对矛盾,使得“这个人”和一些“那个人”融为一体 。
我要进一步地关注北居“这个人”。
桐城砚庄 汪海权
2006年5月28日
本站访问量统计:
今天访问
264
人次 历史访问
01374143
人次
Copyright © www.honzl.com 2005-202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居书法在线
联系方式 E-mail:honzl@163.com
技术支持-浙江工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备170370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