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在历史有很多清官廉吏的故事和遗存。为配合廉政文化建设,2005年,绍兴县充分挖掘廉政文化资源,就组织力量编写过《绍兴清官廉吏》一书(本人具体定框架与组稿),后来,市党史办也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过《绍兴清吏》一书。对历史上有记载的绍兴籍和在绍兴主政的清官循吏作了严肃的梳理,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读本,取得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市纪委在推进清廉绍兴建设中,创新了载体,为大众喜闻乐见,效果很好。如市区的周恩来风范园、柯桥的“一钱太守”纪念馆、嵊州的马寅初风节园,新昌的甄完故里、并创作了相关的文艺作品,越剧《马寅初》、廉政调腔戏剧《甄清官》、新编廉政越剧《一钱太守》。昨天,浏览了一下市纪委的网站,有清白泉的栏目,但是没有绍兴本土重要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清白泉”“清白堂”及其主人范仲淹的继任者的学习范仲淹清白之风的内容。我记得在2006年左右,经建设局适当整修后,府山上的“清白泉”“清白堂”已经列入绍兴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了。在绍兴深入推进清廉绍兴建设行动中,我认为可以继续挖掘弘扬府山“清白泉”“清白堂”、范仲淹及其继任者的传承“清白”廉政文化的故事,并运用多种文艺的形式加以宣扬。
一、清白泉的廉政文化资源
清白泉,位于卧龙山越王殿前西侧。为北宋名臣范仲淹所辟。范仲淹(989-1052),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真宗朝进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范仲淹以吏部郎身份主政越州。范仲淹为绍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创了稽山书院,现在在王阳明文化建设中,这书院已恢复。第二件韵事是,为官清廉自律的范仲淹,在越期间写下的《清白堂记》,流芳百世,成为佳话。
当时,在范仲淹的府衙(办公室)边上,发现了一口泉,经梳理、涤污以后,水清见底,对于当时的范仲淹来说,这水的清澈,让他联想到做人的清廉,于是以清白命名,把自己的府衙也改成了“清白堂”。 还在其旁构筑了一座“清白亭”。专门作了一篇《清白堂记》,认为“泉水清白而有德义,可以为官师之规”,告诫自己和他人做官、做人都要像这清白泉泉水一样清清白白。范仲淹就是想通过这泉的清白,给百官有着榜样的意义。后来,明代主政绍兴的知府戴琥、清代绍兴知府施肇元分别写文章立碑(还在)记述了清白泉之来历,并以范仲淹清白德政为鉴,加以自励。2006年,绍兴市建设局在清白泉旁重新恢复建造了清白亭,并清白泉西侧新砌筑了壁墙,将《清白堂记》全文刻于上面。绍兴市纪委公布为廉政教育基地。说明绍兴的后人对清白观念的认同和对于官员期望。
这是一个绍兴廉政文化建设的极好资源,我们必须用好。
二、首先要加大力度建设“清白泉”廉政文化园,丰富“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让绍兴古城的历史文化街区有廉政文化的元素与主题,这是一个大课题,市委、市政府可以组织学者论证与挖掘。
从目前看,府山“清白泉”设施不完善,“清白亭”上野苎麻丛生,门票与路径原因,游客进入“清白堂”还不方便。
首先,我们可以在府山公园“清白堂”已有的建筑基础上,扩大一些布置,丰富清白廉政文化传承的内容,申请省一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二是免费开放越王台、清白泉。越王台是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标记,应该向公众免费开放。
让在越王台的“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范仲淹“清白”之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真正得到敬仰与传承。在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努力谱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篇章中发挥优秀廉政文化资源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