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北居 | 山阴翰墨论坛    
 
艰辛独立的徐生翁
发布时间:2022年8月5日       发布者:南池钓徒        信息来源:书法报·书画天地

【画坛再发现】——​徐生翁(2017年31期)

 

艰辛独立的徐生翁


□洪 聿 洪忠良


 从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中原士族南迁,文人书法也随之确立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江左风流的帖学传统。山阴自隋智永传虞世南,绍述“南派”。至元末,文人书法在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达到鼎盛。至杨维桢、倪元璐、徐渭、赵之谦、徐生翁辈出,山阴书派已改右军不激不厉之模样,此间流变,陈迹历历在也。吾越徐生翁先生,书法绘画皆自造一格,个性十足,在民国以后中国的书画家中,独立特行。以沈定庵撰文在《中国书法》1987年第3期专题介绍徐生翁书法篆刻开端,30年间,徐生翁书画作品展览、徐生翁书画研究与出版成果不少,徐生翁书法绘画艺术终凸显于世。徐生翁的意义,亦足以让吾侪沉思。

  一、徐生翁之生平

 清光绪元年(1875年),徐生翁生于距绍兴城区15公里的檀渎村(现属绍兴市袍江开发区),1964年卒于绍兴城中。先生原籍淳安,祖来同业农,父润生,商店文牍。生后,祖母病重,寄养外婆家,不久,祖父母相继卒。太平天国时,外婆家人亦俱卒,失倚靠,兵间辗转来绍兴,遂为绍兴人。外婆家姓李,故氏李,名徐,中年以前的作品常署“李徐”,前辈约略在52岁到56岁之间,署“李生翁”。前辈57岁时,刻铭于大禹陵窆石,曰:“民国二十年一月,徐生翁,会稽山万古,此石万古。”始复姓徐,仍名生翁。后署“徐生翁”至暮年。徐生翁名款之变,随乎名声,似有光宗耀祖,千秋之思。

徐生翁家境贫穷,只上过一年私塾,不久辍学,用父亲从商店讨来的废纸旧簿习文识字。稍长,从邻居藏书家周星诒(1883-1904)游学,书法、文学修养大为改观,书法从颜字脱胎转向汉隶和六朝碑版。前后娶二妻,育七男三女。历清代、民国、新中国,以书画家终其一生。

民国十五年(1926年),《李生翁先生小传》载《中国现代金石书画家小传》第一集,评述徐生翁先生:“大江南北,佥称先生所作古木、幽花,自成馨逸,金石书画,横极千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三月,自订“李生翁书画润格”。越人王瞻民辑《越中历代画人传》二卷,在世仅入编徐生翁、范守白两人。云:“李徐字安伯,号生翁,会稽人,性狷介,不妄与人交。善书法,以秦汉六朝之笔,运以己意,有耻与人同之志。画也高情迈俗,古拙可爱。” 

 2014年,善本藏家方兄俞明先生于所购一医案藁本夹页中得一信函,见示与我。函署李徐,曰:“子慎先生左右,辱教敬悉。儿辈恙近虽稍愈,而拙荆喉患复作。扁书,稍暇就政,酒资请留尊处,容便走饮也。顺颂,大安。弟李徐复上。九月十一日。”笔迹非徐生翁中晚年常见风格。走访徐生翁后人,知徐生翁30岁前妻发痧病亡,遗一双儿女。按字迹帖学风格推断,此函当为徐生翁30岁以前所作。徐生翁30岁时,续娶一失去双亲的官家姑娘,又生六子二女,家庭负担一直沉重。在徐生翁中晚年字里行间,仿佛可见此种艰辛。徐生翁共育七子:塑、己、针、旦、雁、迪、宇,三女:书、雯、淑。

 徐生翁先生为人敦厚正直,从不趋炎附势。北洋军阀河南督军赵倜许以重金想请徐生翁为他代笔,被徐婉拒。新中国成立前,一直以卖书画为生,虽然生活清贫,仍不失耿介。1939年328日,周恩来同志因抗战机缘来到绍兴,次日瞻仰大禹陵,见大殿后壁“地平天成”四个大字,连声称赞,随员告为李生翁所书,周嘱人回城后持他名片探望。30日,与曹天风(《战旗》杂志主编)应周之邀,同游东湖、快阁。1941年,日寇入侵,绍兴沦陷,徐生翁因年事已高,家室之累,未及远避,四子翁旦亡于日寇。后避至城西小云栖寺。先生一家十余口,每天靠裱背锡纸、糊火柴盒得菲薄之酬,吃自种蔬菜苦苦度日。绍兴乡绅王贶甫、金汤侯不时接济徐生翁一家。1953年,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成立,马一浮为首任馆长,时年79岁的徐生翁,被聘为馆员,每月可领60元补贴。此前后有几年,绍兴县委统战部不定期会送1015元补贴给徐生翁,略资一之家用。他作书绘画不收弟子,1956年,在王贶甫、朱仲华、陶冶公诸老引荐下,始收沈定庵为弟子,一时传为佳话。徐生翁晚年欣逢盛世,屡为地方题匾额,写碑记,在家中指导来访的少年宫书法学组同学。196418日,长期患慢性肾病的徐生翁因感冒,发病日趋严重,终不治,以90高龄离世。徐生翁治丧委员会在绍兴政协礼堂为其举行追悼会,并营葬于稽山公墓。 

二、徐生翁之书法与回腕执笔

徐生翁在81岁时自撰《我学书画》一文中回忆说:“我幼时体弱多病,目患近视,耳重听,十岁始就私塾读书,塾距家远,往返不便,父复早卒。家多事故,断续不到一年废学了。没有学过生意,做过其他事业。因为我性疏野,不晓世故,不过我从小爱好书画,但家无藏,乏师友为之指导,今兹略有所获,多靠自己钻研得来。我学书画,不欲专从碑帖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工之垩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取得之。有人问我学何种碑帖图画,我无以举似。其实我习涂抹数十年,皆自造意,未尝师过一人,宗过一家。我的书画以欲自造,故不做临摹工夫,有时也走入歧途,乃至自觉不知已费去多少年月,迄今尚未有艾。我的书画要避免取巧,要笔少而意足,又要出诸自然,所以有时作一帧画,写一幅字,要换上多少纸,若冶金之一铸而就者极罕。因此我的书画不能多作,人讥笨伯,我亦首肯。我学书画,始终在学造我的书画,能否达到:鹄的是一。”

徐生翁晚年书法,古朴稚拙,戛戛独造,绝无旁依,到了随心所欲之境界。面目新异奇崛,又不失中国传统精神底蕴,当为中国书法史上之逸品。其书面目特殊,点画憨朴、厚劲,结构稚拙、奇崛,有朴野之美,又因点画“歪歪斜斜”,时人称之“孩儿体”。其用笔,与同时代帖派笔重两端、圆转流美不同,亦与同时代碑派用笔平阔铺毫、劲折杀锋迥异。生翁前辈晚年如此“歪歪斜斜”点画,凭笔者习字经验,绝非当下腕平掌竖之“五指执笔法”所能写出。带着这个疑问,我检索有关生翁先生记述,无着。思索之余,请教老辈书法名家,均言无缘见到生翁前辈挥毫,或云生翁前辈挥毫“秘不示人”。去年,与绍兴市政协原副主席齐宽明先生聊天,竟得解处。宽明先生说,他年幼时,参加少年宫书法小组,五六个同学在周芾堂老师带领下,去过生翁先生家,生翁先生示范执笔,要求执笔时虎口朝上,虎口圆处以能放“小酒盅”为要求。笔者又应邀为绍兴市机关书法俱乐部作书法讲座,交流中,知市机关党工会余先生,其上辈与生翁先生有戚谊,忆幼年所见生翁先生示范执笔,与宽明先生说法正相一致。但二人均没有见过生翁先生写字。后听徐生翁一孙辈说:“太外婆磨墨一上午,太外公在窗口八仙桌上写字,白布当毛毡,不中意的随手扔了。教导小辈练字,要求执笔时酒盅装水放虎口,运笔写字酒盅水不溢出为好。”

虎口朝上执笔法当为回腕法。此法必须手臂高高悬起,然后弯成半圆,手腕也弯成半圆,虎口成为水平状,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子贞(绍基)先生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筋骨反扭,能提能按,然难于左右起倒,有违常人之生理机能,点画自然异于常人。如此执笔,不为求快,亦行亦留,用笔迟涩,笔意抖颤,绵里藏针。生翁前辈墨迹与何子贞先生墨迹点画有类似信息,甚至更加夸张,可能源自相近之回腕执笔法。包安吴《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云:“钱鲁斯(伯坰)写字指腕皆不动,以肘来去。”笔者推测,徐生翁当是此类执笔法,写出中晚年的徐生翁大字风格。而30岁前的帖学风格又如何执笔,当容发现新材料而论。

徐生翁书画墨迹存绍兴市文物局尚有百余幅,以书法居多,尤以对联为多。私人藏其作品不少。视其书法墨迹,早期作品多署年款,后多数不署。据少量署年款的不同风格作品对比观察:生翁前辈书法早年结字中宫收紧,四向开张,中晚年变曲扭结,趋顿挫紧抑,疏密随心。大幅、手札基本同此。沈定庵先生撰《徐生翁年谱》记载“1899(己亥),25岁,辍学后致力习字,后从邻居周星诒,颜字脱胎转向汉隶和六朝碑版”“1920年(庚申),46岁。四月,好友张锺湘(绍兴收藏家、县参议会议长)以《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合编)相赠。此书集简书之大成,书风受其影响至深且巨”。 

徐生翁自述:“余习隶书二十年,以隶意作真者又十余年,继嫌唐为法缚,乃习篆以窥魏、晋,而魏、晋古茂终逊汉人,遂沿两汉吉金,上攀彝鼎。”就笔者视墨迹而言,1925年以前作品,早期署李徐之手札小字,开张中尚有帖学风格,存二王笔法。大字作品初以北碑体势,笔画斜直,结体开张,后转粗重,稍现圆势,笔力趋强。至此,前辈融合钟鼎、汉魏、二王、颜真卿等为一体,独来独往,不为法缚,初具自家面目矣。1928年左右署李生翁作品,圆笔多曲,内敛而流动,稍加顿挫,用笔结体多隶意。他的书法已是结体浑朴,韵调高古,具有雄奇独妙,大气弥漫之独特风格。1931年,署徐生翁隶书刻写大禹陵窆石,方折古拙。1939年后的作品,前辈已65岁,近晚年,署徐生翁。前辈经历抗战之乱,伤子之痛。此后作品用笔方圆并施,顿挫益加夸张,沉郁压抑,线条趋短,结体趋简,多有枯笔。而手札小字紧实。耄耋暮年,稍加疏淡,人书俱老矣。

徐生翁先生的篆刻,同样是敢于独造。徐生翁书画所钤之印,文字内容简单,皆出于自家手镌。他的篆刻刀法朴茂沉雄,结字简约,气息淳厚,看似平淡,却厚朴可爱,无刻意的“匠心”,好像有些“呆拙”,而不动声色中大巧寓焉,不欲仿效秦汉而自有秦汉之雄强风骨。据闻,早年,一代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曾为生翁先生治印,然由于两者的风格不协调故未采用。先生早年刻印,看似随意出之,得汉印朴厚、挺拔的趣味。先生晚年所刻章,刀法简凝,浑穆劲健。邓散木先生在《徐生翁》一文中曾说:“单刀正锋,任意刻划,朴野可爱。跟齐白石异曲同工。”沈定庵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徐生翁》卷中,收录了徐生翁自用印九方,阴文五方曰:“生翁”“徐生翁”“生翁”“系出东海”“生翁李徐”;阳文四方曰:“生翁造”“生翁”“生翁所作”“生翁”。


三、徐生翁绘画题材与特点

徐生翁的绘画作品,在绍兴市文物局藏有近20张,绍兴私人藏家手上也不多。除了几张六尺整张,基本上是小品。早年李徐款《蕉菊》条幅,略存赵之谦意,与中年李生翁款《古柏》两件大幅笔意流畅,色调古意中有磅礴之大气,令人振奋。1939年,徐生翁款《古柏》《杜鹃》有萧疏、渴望之意境。1945711日徐生翁款《梅花》湿笔枯枝,生花五朵。1958年春节,徐生翁款《木石》枯枝褐石,构图突兀。1960年,徐生翁款《荷花》挺拔中有喜悦。唯李生翁、徐生翁款不署年月之《黄菊》,均霜色鲜鲜。

徐生翁画作多以荷花、菊花、松柏为题材,取坚忍不拔,岁寒不凋,污泥不染,菊花傲霜之意以明志。无论尺幅大小,均极具个人特色,戛戛独造,奇气坌溢。如他所自称,从不从古画中寻求滋养,所以很难找到出处。有人说徐生翁画似与八大山人有着精神上的相似,格调高冷,狷介迈俗,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操,具象征性。不同的是八大多用滋润之圆笔,徐生翁多用折笔、涩笔。八大是皇室之后,生活曾经优裕,徐生翁是苦涩的平民,可谓一生艰难。但两人均使用简单的构图,寥寥数笔而具气韵。就连素以繁笔著称的黄宾虹,也极服膺徐生翁的极简之笔:“以书法入画,其晚年所作画,萧疏淡远,虽寥寥几笔,而气韵生动,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风格。为我所拜倒。”徐生翁的画毕竟个性十足,但其枯焦古拙的用笔,则前无古人。如果说其书法的涩笔有画法皴法的意思,则其绘画全用书法的写意,顿挫枯涩,瘦劲内敛,在简单平实的构图中因笔的应用而使图面显得深刻。陆维钊先生云:“徐生翁先生书画可以简、质、凝、稚四字概之,而画似更胜。”四字评其画十分得当。

徐生翁的绘画是典型的文人画,以诗人的气质,志士的情操为内涵,书家的笔法为表现形式,这种文人画品格甚高,自适而不欲迎俗。徐生翁常说:“画不可俗,俗便有作家气,小儿作画,常得其天,天顺性也。”海宁沈红茶先生有云:“余爱其作画,笔笔顿挫,笔笔转折,是稚子执笔,不为画而画者也。”毕竟画的题材狭隘,非常局限于常见的梅、莲、菊、柏等传统文人画题材,构图和表现手法都很简单,不够丰富,单纯的文人画都只能是绘画史上的一个支流。徐生翁晚年自言:“我的书画以欲自造,故不做临摹功夫,有时也走入歧途,及至自觉不知费去多少年月。”不做临摹功夫,使他在表现能力上锻炼不足,不能放手去开拓新的题材。荀子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但画似乎是徐生翁之余事,从数量上看,徐生翁没有像书法般花太多精力去创作,也限制了徐生翁在中国绘画上留下更高的成就。徐生翁绘画的个性,胸襟怀抱之外,与他独特的回腕执笔法不无关系。因为回腕执笔,强调了中锋,强调了方折,于笔肚、侧锋的运用大有局限。

徐生翁一生,不仅书法、绘画、治印成就斐然。诗文也深有造诣。对书法绘画治印的创作也有他独特的见解,只因他一生不出浙江之地,又不求闻达,外地知道他的人不很多。随着年月的迁移,书法界才愈来愈认识到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1980年代,徐生翁的书法被誉为“丑书”,有学者评论曰:“在‘丑书’的现代实践方面,徐生翁无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开拓者。他的‘丑书’在20世纪后期产生了引动潮流的巨大影响,从而使徐生翁成为20世纪中国书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仅对当代书法的审美影响而言,徐生翁似已远远超过沈尹默。”常熟萧退庵评徐生翁晚年书法曰:“是书已臻化境,无人相合,妙造自然,其为远绍六朝两晋,而加以炉冶,一洗近人侧媚之习,真逸品也。”徐生翁的书法对时俗书风的叛逆性,以及他在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所赋有的出神入化般的创造变化,稚拙、憨朴、厚劲、生辣、野逸、奇崛的种种动人意绪,足以说明徐生翁书法艺术所独具的历史意义。

徐生翁 国画 松柏






【时人评价】


黄宾虹:以书法入画,其晚年所作画,萧疏淡远,虽寥寥几笔,而气韵生动,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风格。为我所拜倒。


沙孟海旧时屡过绍兴开元寺,激赏翁三字题榜,峻健开豁,想见早年功力。

陆维钊:徐生翁先生书画可以简、质、凝、稚四字概之,而画似更胜,惜余所见皆为小幅,书则往日岳庙长联可称杰构,今亦不易见矣。









徐生翁书画语


 余习隶书二十年,以隶意作真者又十余年,继嫌唐为法缚,乃习篆以窥魏、晋,而魏、晋古茂终逊汉人,遂沿两汉吉金,上攀彝鼎。

 我学书画,不欲专从碑帖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工之垩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取得之。有人问我学何种碑帖图画,我无以举似。其实我习涂抹数十年,皆自造意,未尝师过一人,宗过一家。

 




 

徐生翁 国画 芭蕉菊花图


 

徐生翁 国画小品


 

徐生翁 国画小品


徐生翁 国画小品


徐生翁 行书有图书画山水联

  

徐生翁 书法斗方






        本站访问量统计:
今天访问116人次   历史访问01298385人次
Copyright © www.honzl.com 2005-202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北居书法在线 
联系方式 E-mail:honzl@163.com
 
技术支持-浙江工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备170370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