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翁先生是绍兴近代书法名家,其晚年书法,古朴稚拙,戛戛独造,绝无旁依,到了随心所欲的高妙境界。面目新异奇崛,又不失于中国传统精神底蕴,当为书法史上之逸品。其书面目特殊,点画憨朴、厚劲,结构稚拙、奇崛,有朴野天真之美,又因点画“歪歪斜斜”,时人称之“孩儿体”。其晚年用笔,与同时代的帖派笔重两端、圆转流美不同,亦与同时代的碑派用笔平阔铺毫、劲折杀锋迥异。生翁前辈如此“歪歪斜斜”点画,凭笔者习字经验,绝非当下腕平掌竖之“五指执笔法”所能写出。带着这个疑问,我检索仅有的生翁先生记述,无着。思索之余,请教老辈书法名家,均言无缘见到生翁前辈挥毫,或云生翁前辈挥毫“秘不示人”。去年,与齐宽明先生聊天,竟得解处。宽明先生说,他年幼时,参加少年宫书法小组,五六个同学在周姓老师带领下,去过生翁先生家,生翁先生示范执笔,要求执笔时虎口朝上,虎口圆处以能放“小酒盅”为要求。去年6月,我应邀为市机关书法俱乐部作书法讲座,交流中,有位余先生,其上辈与生翁先生有戚谊,忆幼年所见生翁先生示范执笔,与宽明先生说法正相一致。但两人均没有见过生翁先生写字。生翁前辈生前挥毫还真“秘不示人”呢。
虎口朝上的执笔法当为回腕法。此法必须手臂高高悬起,然后弯成半圆,手腕也弯成半圆,虎口成为水平状,腕掌弯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子贞先生(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筋骨反扭,能提能按,然难于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点画自然异于常人。如此执笔,不为求快,亦行亦留,用笔迟涩,笔意抖颤,绵里藏针。生翁前辈墨迹与何子贞先生墨迹点画有类似信息,细观当源自相近的回腕执笔法。包安吴《艺舟双楫·完白山人传》云:“钱鲁斯伯坰写字指腕皆不动,以肘来去。”当是此类执笔法。生翁前辈存世墨迹书风早期与晚期迥异,手札书风亦然。取法之异乎?执笔之异乎?至于生翁前辈何时起用回腕执笔法,是师承或其它原因用回腕执笔法,则有待作更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