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滋养的自信
——读张泓近作
张泓是当今大草创作领域成绩出色的青年书法家,累年递增的书协奖项足以证明。2005年左右,他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执教于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偶尔来当时较“火”的山阴翰墨网上论坛串门,大家对他还是充满期待:年轻,科班出身,来自文化重镇常熟。此后,我常留意展览中的佳作,张泓的几件精美的草书作品在一贯的风格中略有变化,大都能够体现出相对文雅、从容、细腻、含蓄的追求。及至几次小酌之后,更觉得他酒量与酒风还不是一般的好,酒后继续再讨论些小众的问题,很是中肯与深刻,语调一如昆曲之平和、雅致。
张泓主帖学,致力于大草,间作篆隶。他的草书创作,胎息于大令,又取法怀素和尚,两者并重。他从黄山谷的大草图式中觅得畅快淋漓的表达方式,用笔裹束多曲,空间较为通透。为写大草,他常以写楷书、临小草为日课,规范点画,节度其手。偶见其出示八尺大字草书与平尺临帖小行草,细看用笔分明而富变化,铺毫绞转彼此兼顾,少习气而有静气,功夫当是不凡。如今学大草书者不少,多基于张旭与怀素之间,学王铎大草的也多,动荡鼓努,多以势见长。面目简炼,线条流动、沉著而安静,又富于书卷气息的大草书已相当难得。
有高人云:“江浙沪有书法”,那是文化的自信与底气。从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中原士族南迁,文人书法也随之由浙江会稽延及江苏建康,确立以“二王”书法为代表的江左风流的帖学传统。山阴自隋智永传虞世南,绍述“南派”,吴郡张旭与孙过庭皆造其极。元末,文人书法在三吴地区(吴郡、吴兴和会稽)达到鼎盛。明代,太仓王世贞已豪称“天下法书归吾吴”。至杨维桢、倪元璐、徐渭、赵之谦、徐生翁辈出,山阴书派已改右军不激不励之模样。吴地赵孟頫、饶介、宋克、祝允明、王宠、董其昌、沈尹默均仍以继承为己任。此间流变,陈迹历历,足已让吾侪日夜沉思。张泓修学于国美、南大,行走于江浙之间,晤对吴越书法,兼容并蓄,涵泳乎其中,当有所获。
刘勰《文心雕龙》论为文之风骨有“肌丰而力沉,骨劲而气猛” 之句,徐季海尝借以论书。书法所追求者,有似于此。至若“体气高妙”,是为化境。韦苏州有言:“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张泓家乡吴郡虞山自古为富庶之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所共知,书画方面更是得天独厚。愿勇猛精进的张泓不负先人厚赐,在书法圣地兰亭文化滋养下,日日新进,年年丰收。
洪忠良(北居)于山阴卧龙山麓值壬辰小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