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与激越
——略论陆游的生平与书法
方爱龙
一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山阴陆氏,世代务农,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高祖陆轸始以进士起家。祖父陆佃(字农师)在政治上虽然名列“元祐党籍”却是王安石“新学”的拥护者,徽宗朝曾官礼部尚书,尚书右丞。父亲陆宰(字元钧)能诗,经学根底亦得家学,官至直秘阁转运副使。绍兴十三年(1143),南宋朝廷始建秘书省于都城临安(杭州),首命绍兴府录陆宰家藏书凡一万三千余卷来献。母亲唐氏,乃北宋名臣唐介(曾官参知政事)孙女,文学家晁冲之外甥女。
陆游两岁时,发生了“靖康之耻”;三岁时,“宋室南渡”,形成南北对峙。迫于时局,陆游一家南迁归居山阴故里。修经学、受皇恩、明朝章的陆佃是一位颇具爱国思想的文人,结交的人士也多属主战派人物。年轻的陆游从长辈处接触了“临川之学”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长辈们艰苦求学的精神和刚毅坚强的品格,对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之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早年陆游致力于诗学,这是旧时代文人的青春必修课。年轻时对陆游学诗影响最大的是前贤吕本中(居仁)和老师曾几(茶山)。青年时代发生的两件事,对陆游心境影响颇深。一是从十六岁开始到三十岁,几次参加科举均遭落第,其中三十岁时应礼部考得了第一,恰好权奸秦桧之孙秦埙也来应考,加之陆游论中主张恢复中原,因而得罪了秦桧,于是被剥夺了进士及第乃至中状元的机会;二是陆游在20岁时与唐琬结婚,伉俪相得,然而母亲却对这位儿媳妇非常不满意,母命难违,两年后陆游终于还是休了唐琬。功名考场的失意和婚姻爱情上的不幸,对有情感有抱负的青年陆游带来的影响是显然的,不管他多么坚强。
陆游三十一岁时,奸相秦桧病死。三十五岁时,陆游外出做官。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主战派受到重视,三十八岁的陆游以善辞章、谙典故,为宰辅大臣史浩等举荐,得到新皇帝的召见,赐进士出身。孝宗起初颇有振作之心志,这时的南宋朝廷,从中央到地方都一致决定收复沦陷区,于是才华出众的陆游在隆兴元年(1163),先后两次受二府(中书省和枢密院)之召,起草《与夏国主书》和《蜡弹省札》,分别联络西夏国和北方人士抗金反金。然而不久,不谙政治的陆游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被调离朝廷,政治热情再度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乾道六年(1170),陆游西上夔州任通判。于是,陆游的诗歌逐步地从近李白往接近杜甫的方向改变了,开始真正产生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飞跃。乾道八年三月,陆游应召来到南郑前线,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在他的生命吏上开展出光辉灿烂的一页”,他的诗变了,“他的气概沉雄、轩昂,每一个字都从纸面上直跳起来”,迎来了“生的高潮,诗的高潮”(朱东润《陆游传》)。然而,命运多舛,时隔半年,积极备战的主帅王炎被一纸召回,陆游也随即调往成都,一度在范成大幕府,直到淳熙五年(1178)春,才出川东归。
东归以后的陆游仍未受到重用。相反,皇帝眼中的陆游只是一位诗人。经过数年在家赋闲,淳熙十三年(1186)六十二岁的陆游到严州(今建德梅城)出任地方长官。两年后期满还乡,陆游赴京城任军器少监等职,第二年就遭到奸臣“嘲泳风月”的诬陷而罢职还乡。此后,陆游蛰居农村整整十二年之久,在清贫的生活 中以读书、作诗自娱,把他的爱国热情付诸诗篇。
嘉泰二年(1202)七十八岁高龄的陆游奉诏入朝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实录,一年后告竣即辞官回乡,继续他清贫的乡村生活,但年迈的陆游仍得不到应有的平静。开禧二年(1206年),权臣韩侂胃发动北伐,并以全面溃败告终。而陆游对此事的态度及其与韩氏的关系,却成为当时和后来的人们全面评价陆游的关键问题之一。
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日(1210年1月26日),正是一年的除夕日,人们忙于度岁祈福,但爱国诗人陆游却怀抱着他一生的理想,凄苦地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一首《示儿》绝笔诗篇更是激励了数百年来的爱国志士:“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纵观陆游的一生,尽管他自己不愿做一名诗人,但他在后人的眼中毕竟还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他自己说“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陆游存诗九千三百余篇,以忧国爱民、誓死抗战为主旋律,后人辑为《剑南诗稿》八十五卷;存词一百三十首和各类散文,后人辑为《渭南文集》五十卷。书法艺术则是陆游除却诗文以外最大的精神寄托之所在,他或闲来作字,或醉中挥毫,或以“笔阵”为“军阵”,抒写的或有闲适和才情,但更多的还是理想与豪情。这就是不幸生活在南宋时代而又才情横逸的陆游!
二
陆游的一生与书法结有不解之缘,书法是他仅次于文学的艺术沙场和理想寄托。陆游的书名虽为诗名所掩,但他仍然名列书法史上的“南宋四家”之一。
近人沈曾植曾云:“淳熙书家,就所见者而论,自当以范(成大)、陆(游)与朱子为大宗,皆有宗法、有变化,可以继往开来者。樗寮(张即之)益入,可称‘南宋四家’。朱子以道学掩,范、陆以诗名掩,而樗寮以笔法授受有传,名乃独著。”(《海日楼札丛》卷八)沈氏以近代史学、诗学、书学皆为大家的身份,对南宋一代“中兴”时期的书家作出以上评述,应该说是严谨而公允的。他既综合了前此近七百年来人们对南宋书法成就的基本看法,也为后他近百年的人们归纳出书法史上“南宋四家”这样一个概念。
陆游对自己的书法有明确的认识与自信。在传世《剑南诗稿》中,陆游自叙学书的诗句俯首可拾:“午窗弄笔临唐帖”,“时临阁帖杂真行”,“数行褚帖临窗学”,“得意唐诗晋帖间”,“古纸硬黄临晋帖,矮纸匀碧录唐诗”等等。同样,在他的诗歌里也明白地道出了书法主张:“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学诗当学陶,学书当学颜”。晚年的陆游更是把书法当作理想的驰骋和生命的一部分,他曾多次在诗中写道:“纵酒长鲸渴吞海,草书瘦蔓饱经霜。付君诗卷好收拾,后五百年无此狂”,“纸穷墨渐燥,蛇蚖争入卷。属儿善苦藏之,勿遗俗子见”,“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学书人笑翁。世间谁许一钱直,窗底自用十年功。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拿虚空。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很明显,陆游的这种自信,是基于自己对书法(特别是草书)艺术浸淫几十年,且颇有心得而作出的宣言。
陆游的传世书迹大约有近30种。除少量的摩崖题名和碑记外,主要是笔札和自书诗卷。这些书迹已足能展示一位具有狂放才情的书家形象:楷书成就,以《焦山题名》和《重修智者广福寺碑记》为代表,前者雄强厚重而近颜鲁公体势,后者遒逸强健而近欧(阳询)、褚(遂良)风神;行书成就,以自书诗迹《玉京行》和《怀成都诗卷》为代表,前者学杨凝式而肖似,后者综合所学而遒严温润;草书成就,以自书诗迹《纸阁帖》等为代表,纵逸而不失洒丽,有取法而又不失自家风神;以《野处帖》《奏记帖》等为代表的书札,虽随意而不失精妙,一下笔便不同凡响,当是他人品、志趣、学问的综合体现;而传世《自书诗卷》则可以看作是他的典范佳构,集中展现的是他一生的取法和自我情怀之抒写。
作为诗人的陆游,是把书法当作诗歌一样的抒情写意手段,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毫无疑问,陆游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当以草书最为杰出,这是世人一致的看法。陆游在书法上钟情草书,是他的才情所决定的;他在草书一艺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两种完全不同心态,又是由他的经历和性格所决定的。其复杂多舛的人生经历,始终让他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临界点。于是,他一会儿倾向道家出世思想的恬静,一会儿又燃起建功立业的恢复之志,尽管他想把“两个陆游”结合在一起,但“志在当世的陆游”始终占上风。表现在诗歌创作中,是田园情调与忧国悲愤两大主题的交叉;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则是矮纸闲行的小草与醉墨淋漓的狂草的互见。
【注】本文节选自方爱龙著《书艺珍品赏析·陆游、范成大》, 台北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现有标题为编者所加。 |